唯优公文网 - www.hanzhu666.com 2024年05月19日 08:03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摆脱农村贫困: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解释与政策选择8篇

作者: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3-04-30 19:30:06

篇一:摆脱农村贫困: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解释与政策选择

  

  可持续生计与生计动态能力分析:一个新的理论研究框架*兰州商学院经济学院

  赵

  锋

  【摘

  要】摘

  要:能力是个体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动效果,反映了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能力问题既是一个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策略问题,更是一种动力机制。能力是家庭及个体可持续生计的重要构成部分。从长期来看,可持续生计与生计能力经常互为条件,推动家庭及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可从整合观、生计资本观和管理观三个层面进行家庭生计动态能力的分析。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的形成是资源整合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生计创新能力的复合集。生计动态能力更注重了家庭发展的策略运用和策略“顺势应变”型的提升。对贫困人口来说,生计动态能力更能完整描绘出其窘迫的生存状态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参考

  【年(卷),期】2015(000)02【总页数】【关键词】关键词: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势函数;外部冲击

  一、能力:一个跨学科的分析

  能力最早是一个心理学范畴。一般认为,能力是个体面对生产生活经常性、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动效果,反映了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在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中,能力通常被解释为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实际能力是指个人现在实际所能做的,这种能力以知识技能、资本基础和市场价值来表现。潜在能力是指可以通过训练可能达到的水平,多蕴涵于人力资本之中。行为学的研究表明,能力很大程度上首先是由行为主体的态度决定的:积极的、肯定的态度会将想法落实在行动上,进而改善能力,反之,消极的、否定的态度不仅会扼杀良好的思想,甚至根本不可能去行动,因而也难以有能力的改善与提升。

  教育学范畴的能力观认为,个人能力主要由教育、健康、技能培训等决定。教育赋予人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健康的心灵和人格,是人得以发展的动力。尤其在现代工业和后工业时代,人获取生产生活的能力往往需要通过特定的实践和教育培训去获得,教育在能力形成的影响日益凸显。

  在经济学领域,能力分析的理论抽象和实践运用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其一是有关贫困和饥饿问题层面的可行能力的研究;其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表述与分析。阿马蒂亚·森用“可行能力”表示一个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由此,可行能力是一种自由,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换句话说,可行能力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可选择的空间的大小,具体比如一个人的“吃、穿、住、行、读书、看电视、社会参与等等。”阿玛蒂亚·森认为,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可行能力集”。富人之所以更富有,穷人之所以更穷,是因为富人在资源获取中居于优势地位,而穷人则居于劣势地位,前者比后者拥有一个更大的“可行能力集”。森通过可行能力,一方面重在强调培育贫困人口主动参与的能动性对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意在表明能力的获取必须以拥有更大选择空间和更多资源为基础。

  可持续发展能力亦称可持续性,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做了这样的阐述:“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其生态和地理条件下人民和体制的能力。具体地说,能力建设包括一个国家在人力、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资源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在这里能力被上升到国家和社会层面进行研究,重点强调了国家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素养

  和基础。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生存安全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等6个方面(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8)。

  总体来看,目前关于能力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学者们都是因特定问题(比如贫困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以特定视角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层面来研究能力的构成及其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在这其中,无论是社会学领域对能力形成和能力特征的分析,还是经济学领域对能力的规范和界定,都表明了能力应有如下特征:

  第一,能力问题既是一个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策略问题。既可以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层面进行系统分析,也可以从行动个体的行动策略和路径选择角度进行剖析。

  第二,能力是一种动力机制,表明了相关主体基于行动目标采取行动的内在基础。

  第三,能力是涵盖心理、社会活动和社会网络因素的行动,既是现实的,也是潜在的。

  第四,能力的变化需要依靠有效的投资,其中对人的投资最为关键。

  第五,能力的增长主要依靠学习,在现代社会,能力是知识的载体,必须通过学习获得。

  二、可持续生计与动态生计能力

  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Livelihoods,SL)作为个人和家庭为改善长远生产生活状况所获得的谋生能力、所拥有的资产、可借助的外部支撑条件以及以收入创造为核心的行动,其基本思想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对于贫

  困问题的深化理解,特别是来自于

  Sen、Chambers和Conway的创造性分析和研究。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即对生计问题的分析要从能力、资产和行动策略入手,而不是直接从生计需求入手。在以生计能力、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为重点的可持续生计分析和实践中,主要的目标就是消除那些羁绊生计稳定发展的不利因素,构建发展的基础,培育生计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生计基础变得更强大,更健全,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他们自己的生计目标。Scoones(1998)认为,实现不同的生计策略依赖于个人的能力、个人拥有的生计资产(本)。①Scoones借用经济学术语,对生计资产进行了重新划分,将其划分为自然资产、金融资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生计的选择适应取决于许多因素,特别是人们的资产状况以及政策、体制和过程所设置的制约或提供的机会。在不同的资产状况下,生计活动呈现出多样性,并且生计策略也会有很大的不同。Scoones(1998)把生计策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或是粗放化;二是生计多样化;三是人员向外流动。

  面对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和发展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现实,居民只有主动或被迫选择生计转型作为实现可持续生计的一种策略和手段。但是从风险规避和减轻生计脆弱性的效果来看,不同居民家庭之间又存在实质性的差异。事实表明,居民能否成功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其是否获得足够的条件和资源,是否具有相应的转型意识和能力。我们把这种居民实现生计空间地域转换而进行的整合、建立以及重构内外资源基础以便适应变化的环境,实现生计稳定高效发展的能力(Ability)称之为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简单的说,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可以看做是居民为适应发展变化必须更新自己生计行为方式的能力,而提高和更新能力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新的生计技能和生计

  条件的获取、生计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

  本文有关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提出的基本假设是居民家庭能够顺应迁移尽可能快的做出调整,从而实现生计的恢复、重建和可持续发展。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主要强调两个关键方面:“动态”是指居民为能够适应新的生计环境,降解生计脆弱性,居民家庭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能力”是指居民以自身生计基础和外部有利条件为支撑,整合和重构内外部资源,顺应生计环境变化,增强其生计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质量。

  三、可持续生计视野下生计动态能力观

  目前有关生计转型和生计能力的讨论分析研究还算不上是成熟的理论,对生计动态能力的讨论更是一片空白。即使在已有的有关生计能力的文献中,研究者也多从心理学范畴、社会学范畴以及发展学范畴对居民生计能力进行阐释。这些研究存在的一个共同缺陷是:大多侧重于对生计资本、生计能力和生计策略的单一因素分析,忽视了生计能力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系统综合、协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与企业一样的社会微观经济主体,居民个体和家庭的行为也是基于市场竞争进行选择的结果,居民及其家庭也是市场经济中的理性人。因此,有关动态能力的分析可以借鉴企业动态能力的分析模式来构建。因此,生计动态能力也大致可以从整合观、管理观和资源观等层面进行分析和界定。

  1.整合观: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生计环境,居民家庭应具有建立、整合、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可以通过生计资本、居民风险与生计策略、生计脆弱性和居民生计能力培育三个层面来分析居民可持续生计实现的动态能力。低效生计路径依赖的消除、生计实现过程的改进和生计结构的优化是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分析的关键词。

  2.资源观: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是为了匹配居民生计环境变化,建立在改变资源基础上的组织过程和战略过程。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是由整合、重新配置、获取、剥离生计资源的组织过程和行动过程组成。

  3.管理观:居民可持续生计实现的动态能力是扩大、改变或创造一般生计能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可通过组织惯例①惯例是演化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组织的“基因”,它构成了演化理论的遗传因素。组织惯例主要被理解为组织行为的无意识复制,是组织内可识别的、重复的、多个行为人之间相互依赖的行为模式,它的特征描述了某项活动的基本程序,并表明了行为人在实际操作中所具有的选择性与主动性。来形成。

  四、居民动态生计能力:基于自组织理论和势函数的阐释

  1.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居民家庭生计动态能力。当前,以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论等为主要内容的自组织理论快速发展,为人们阐释复杂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支持。

  自组织理论认为,自组织就是系统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通过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经过突变而形成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状态,也就是系统有序状态的自我形成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由于居民在居民风险约束下实现生计发展的实质是通过对生计资源配置、整合与管理,形成新的生计模式,使生计系统不断结构化、层次化和有序化。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系统论和自组织理论研究居民生计风险和生计脆弱性。

  依据自组织的协同学理论,我们可把居民生计环境的变化看做是居民生计风险和生计脆弱性形成和演化的外在条件。居民能否实现对风险的规避、降解生计脆弱性,其关键是居民是否形成了自组织的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居民可生计

  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做是自组织运动过程,其形成和演化是生计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互动及相互作用的结果。

  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是由资源整合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生计创新能力等几个变量决定的。

  (1)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整合力是居民在非自愿迁移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选择、配置和重新组合,使之具有较强柔性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居民生计恢复和重建过程的速度和质量。资源整合能力是由利用(整合、重新配置、获取、剥离)资源的组织过程和实践过程组成。较高的资源整合能力有助于居民避免陷入贫困,实现生计的空间地域转换。

  (2)风险控制能力。在常规的生计分析中可能没有必要开展全方位的风险分析(DFID,2000),但是,对于动态生计能力和生计风险而言,居民生计风险分析有利于在居民生计策略设计中通过详尽的风险评估来正确认识居民带来的生计重建的不确定性,从而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在实施多元化生计策略中同步建立居民安全网,通过社会保障来稳定居民生产和生活。让居民通过生计知识的学习和更新,积累抗衡风险的能力,克服因生计路径的改变而形成的各种风险,实现居民生计的成功转型。

  (3)环境适应能力。环境适应力是居民充分认识新的生计环境的能力。对于居民来说,外在生计环境的变更需要居民家庭在一系列分析和认识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生计条件,对生计面临的威胁和机遇进行识别,化解所存在的风险,建立和谐的人地新关系。

  (4)持续创新能力。持续创新力是支持居民生计恢复和发展的居民生计发展战略的实际体现,体现了居民一种面对新的环境进行调整和适应的能力。创新主要

  根据居民自己的生计资本和现实支撑条件来进行,主要有生计技术创新、生计策略创新和支撑条件的创新等。

  对以上4个方面的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子系统可用自组织运动方程加以描述,并建立如下有关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分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模型中的S、E、R、M和I分别表示居民生计动态能力、环境的适应力、生计资本整合力、风险控制力和生计创新力;K、K1、K2、K3、K4分别表示S、E、R、M、I的变化率与其原有状态的关系;φ和

  φ1、φ2、φ3、φ4分别表示生计动态能力、环境适应力、资源整合力、风险控制力和持续创新力之间协同作用的影响所导致的S、E、R、M、I的变化;F表示环境外力对居民生计动态能力的影响;t表示时间。模型中5个公式体现了居民生计动态能力及相应的资源整合、环境识别、风险控制和生计创新等代表能力的子系统随时间变化的演化规律。在模型中,关于风险控制和生计脆弱性的降低通过居民生计动态能力随时间的变化来体现。

  根据协同支配的原理,居民可持续生计实现所必须的有序结构是由以上几个动态能力子系统变量决定的。通过这几个子系统变量的协同作用,可最终决定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的大小和生计发展变化的态势。在子系统能力的运动演化下,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最终发挥作用,决定可持续生计实现的速度和状态。总体来看,可持续生计的实现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演化过程。对于这一演化,可借助势函数进行分析。

  2.居民可持续动态生计能力变化的势函数分析。势在社会领域中泛指系统具有采取某种走向的能力。在协同学中对系统的结构、性能和演化行为的研究,都可以通过势函数来体现。因此,势函数抑或可描述成系统从一种状态趋向另一

  种状态的能力,它是系统内各个子系统或自变量相互作用的外在体现(唐健雄,王国顺,2008)。

  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S的非线性变化可用如下运动方程来表示:

  公式中K如前文,表示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的变化率与原有状态的关系,G表示促使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演化的控制参量,F表示外部环境随机涨落的作用。

  根据上述运动方程,可得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的势函数:

  由上式可知,该函数的曲线形状决定于函数式中二次项的系数。当(-K+G)<0时,势函数曲线如图1所示。此时,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的运动演化犹如一个处于势函数谷中的离子,在受到外部环境随即涨落力F的冲击下,可能会偏离最初点而沿着势函数斜坡向上运动,但每次冲击之后又有回到原位置的趋势,它表明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演化的势能比较弱,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不理想,无法实现“顺势应变”。

  当(-K+G)>0,势函数如图2所示,此时,由势函数所体现的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随时都可能在其子系统的协同作用下发生演化,具体表现在图中,就是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随时都可从(S0,0)点演化到新的均衡点(-S1,V),(+S1,V),可持续生计的动态演化将从一个状态演化到多个可能的状态。这表明,生计转型能力演化的势能较大,生计系统内部自组织作用较强。

  3.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的非平衡相变。依照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相变是指势能在远离原有平衡状态下,系统从一种不稳定的结构转变为另一种结构的现象。非平衡相变是一种临界现象,当外界提供物质基础、能量和信息并达到临界值时,非平衡相变就会发生,系统就会进入新的平衡状态。

  在上述讨论中,如果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的势函数的二次项系数(-K+G)由负值向正值变化时,势函数会经历图3中从Ⅰ→Ⅱ→Ⅲ的变化,系统相变行为呈现出奇异特性,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的演化效能变大,其可持续生计演化的空间可能就会更大。在R,E,M,I发生较小变化时,都会对生计动态能力形成深远影响,在随机涨落的外力干预下,非平衡相变不可避免。

  在势函数从Ⅰ→Ⅱ→Ⅲ的变化过程中,上述讨论是基于变化的对称性考虑的,事实上,由于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子系统参变量变化速率的不一致,势能的演化并不一定对称,存在着多种演化方向的选择,如图3中,势函数呈现出演化的不对称性。

  五、几点结论

  生计动态能力分析框架的建立,为观察和研究贫困家庭发展、家庭发展转型以及生计资本的有效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建立奠定了新的逻辑分析基础。现代化理论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分为“外源发展”和“内源发展”两种类型。前者强调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力量的干预和冲击;后者强调发展的元动力来自内部,主要是由国家或区域内部要素的成熟引起的。本文关于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势函数的分析意在表明:

  其一,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的形成是资源整合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生计创新能力的复合集,居民的生计资本基础、迁移过程中的风险威胁、居民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居民对迁入区新环境的适应调整能力等内源因素都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二,在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势函数分析中,随机涨落的外力干预作用印证了在居民生计重建中诸如工业化、城镇化措施、社会保障能力、一些不可预

  见的不确定性因素等,都能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形成、可持续生计策略的调整和改变以及生计资本的重组和优化形成冲击,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居民生计恢复、重建和发展过程中外力冲击的重要作用,居民有可能招致能力受损,陷入贫困,发展被边缘化。也有可能在正效应的外力支撑下实现生计结构的优化,功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在如何实现居民可持续生计的演化路径上,势函数解释了演化路径和可持续生计最终落脚点的多种可能性,这也预示着在一定条件下,可持续生计的实现过程和结果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状况,不可能做到“千篇一律”,可持续生计的实现是因地制宜发展的结果,其调整将是一个不同步的过程。

  根据吉登斯(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二元对立的鸿沟,而是具有二重性。社会行动者在相互依存的情境中运用规则和资源。这些规则和资源涵盖了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及人文资源等多种基本形态。作为具有能动作用的行动者,个体在日常行为中始终保持着“本可以以其他方式为之”的能力,也就是说,具有转化能力或建构作用。

  “可持续生计是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资产(包括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及行动组成(Scoones,1998)。”它是一种生存生活的手段,以追求创造生存、谋求以家庭为单位的发展所需要的以创造收入为核心的行动,表征相应的生活状况。①这是新华词典关于生计词条的解释这种手段和状况是在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下人们为生存和发展而选择的结果。如果要相应的“顺势应变”,则必须建构居民家庭生计转化所需要的资源整合力、风险控制力、环境适应力和生计创新力。可持续生计视野下的动态生计能力一方面高度关注了生计的实现基础和在生计实践中所拥有的选择之间的联系,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生计所需要的手段和基础上,因而更能形象地反映出居民家庭作为生产组织和消费单位的统一,比较完整的描绘了家庭经济的复杂性,也易于理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以及发展的代际传承而采取的不同策略。另一方面,生计动态能力对居民家庭生产生活活动的解释力远远超过了收入、就业、职业和工作等概念,因为它不仅仅以获得收入或者实现消费的均衡来衡量一个居民家庭的净产出,而且注重了家庭发展的策略运用和策略转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贫困人口来说,生计动态能力更能完整描绘出其窘迫的生存状态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部分参考文献

  [1]安迪、许建初:《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针对性》2003年第9期。

  [2]李琳一、李小云:《浅析发展学视角下的农户生计资产》,载于《农村经济》2007年第10期。

  [3]纳列什·辛格、乔纳森·吉尔曼:《让生计可持续》,载于《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第4期。

  DOI:10.16110/j.cnki.issn2095-3151.2015.27.01*本文系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调查和评估:基于可持续生计方法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二:摆脱农村贫困: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解释与政策选择

  

  作者:李雪萍;王蒙

  作者机构: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社会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出版物刊名: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5-12页

  年卷期: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多维贫困;“行动一结构”分析框架;生计资本转换

  摘要:多维贫困研究的三种基本分析框架未能实现贫困研究结构主义范式与个体主义范式的有效融合,对结构性致贫因素与个体性致贫因素内在相互建构机理解析不充分。以生计资本转换(交换行动)为切入点,依据行动与结构的“嵌入性”关联来分析区域交换系统对转换的影响,并阐释生计风险、国家制度如何影响转换,能够融合三种分析框架的核心观点。建立多维贫困“行动一结构”分析框架的意义在于:通过生计资本转换获得生计资本福利是生计可持续的内在动力;交换行动嵌入于区域交换系统受到交换属性制约;生计资本转换能力是生计风险应对能力的内核;生计资本转换的路径依赖维系了社会分层并导致社会排斥,国家制度的公平正义性对于维持社会排斥或促进社会融合具有关键意义。

篇三:摆脱农村贫困: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解释与政策选择

  

  第38卷第17期 2018年9月 DOI:10.5846/stxb201709101627 生 态 学 报 V0l-38.No.17 Sep.,2018 ACTA ECOLOGICA SINICA 基贫 于困 潘竟虎,赵宏宇,董磊磊.基于DMSP—OLS数据和可持续生计的中国农村多维贫困空间识别.生态学报,2018,38(17):6180-6193·

  Pan J H,Zha0 H Y,Dong L T|.Spatial identiifcati0n 0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rural China hy using nighttime light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Acta Ecologica Sinica,2018,38(17):6180—6193.

  DMSP.OLS数据和可持续生计的中国农村多维 空间识别 潘竞虎 ’,赵宏宇 ,董磊磊 1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 730070 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 730000 摘要:贫困是人类在21世纪发展所要长期面对的困境,消除贫困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挑战。单纯依据经济、社会统 计数据对贫困状况的测度缺乏空间视角,无法直观地分析贫困状况的空间差异、地域特征及致贫原因的生态地理背景分异机 制。引人脆弱性一可持续生计框架模型,构建了可持续生计的测度指标体系,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所辖县区为样本,借助遥感和 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了2002年和2013年夜间灯光指数和可持续生计指数(SLI)问的回归模型,并以青海省所有县区的数据 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检验后的模型将持续生计指数空间化: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县域持续生计指数的空间集聚状况。

  结果表明:2002年和2013年估算的SLI平均相对误差为10.84%和12.19%,精度较高。中国所有县区SLI的全局Moran S,值分 别为0.636和0.579.具有较高的空间依赖性,“低.低”型贫困区域即空间贫困陷阱区集中在扎兰屯一百色一线以西。两时点上分 别识别出642个、612个多维贫困县。2013年,多维贫困县区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部岛状、块状、连片状3种地域类型。研 究发现夜间灯光数据是一种有效的空间贫困测度数据源,可实现数据缺乏地区大尺度上的多维贫困动态监测。

  关键词:多维贫困;夜间灯光遥感;空间格局;可持续生计 Spatial identific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rural China by using nighttime light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PAN Jinghu ’,ZHAO Hongyu ,DONG Leilei

  1 College of Ge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2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Pover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long—term predicament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during the 2 1 century.Eliminating pove ̄y in rural areas in 2020 under the current standards and addressing the regional overall pove ̄y are the most dificultf challenges to build a sustainable society across China.Since traditional statistical data on the socio—

  economic conditions have been limited by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area being studied and the time—consuming nature of

  data collection,and because objectivity has been difficult to be guaranteed,this method cannot meet

  the demand for large-scale,long—term,and dynamic research for addressing the problem of poverty.Developing methods for measuring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and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pove ̄y identification are the key issu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programs in China.In light of the academic thoughts of the vulner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livelihood analysis framework,this study established an index system and combined 30 variables into 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661025);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6A.001);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NWNU.

  LKQN一16·7)

  收稿日期:2017.09.10;

  网络出版日期:2018.05.30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panjh—nwnu@163.coin http://www.ecologica.ca 

篇四:摆脱农村贫困: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解释与政策选择

  

  FrameworkandStrategicApproachestotheSustainableLivelihoodofDisadvantagedFamiliesinCitiesofChina

  作者:高功敬

  作者机构: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22出版物刊名: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132-138页

  年卷期: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反贫困;城市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框架

  摘要:中国城市贫困群体的复杂多样性及其面临的多重脆弱性环境,内在要求城市反贫困政策理念与实践从维持性生计目标逐步向可持续性生计目标转变,从单一视野逐步向多维视野转变;迫切要求改变碎片化、断裂性的反贫困政策机制,逐步向跨部门、整体性、协同性的政策机制转变。基于可持续生计原则,构建中国城市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框架必须遵循以下政策路径:构建发展型社会救助政策,促进社会救助制度理念与机制由生计维持型向发展型转变;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促进城市贫困家庭成员的知识技能更新步伐;建立中国贫困家庭儿童教育发展账户,促使贫困家庭着眼于长远;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全覆盖,增加城市贫困家庭有效可及低利率信贷的可行选择。

篇五:摆脱农村贫困: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解释与政策选择

  

  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杨世龙;赵文娟

  【摘

  要】生计作为人类最主要的行为方式,不断驱动着人地系统的演化,同时农民作为广大农村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其所采取的生计策略对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探讨人类生计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关系成为当前人地关系研究的热点.在对生计内涵和可持续生计框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农户生计改变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反作用.重点阐述了生计的非农化和多样化驱动着土地利用不断变化,而生态保护政策或措施、土地流转以及土地质量等的变化同时亦促进农户生计的不断调整,提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户生计向非农化和多样化转型的趋势.最后针对当前生计与土地利用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趋势.

  【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年(卷),期】2015(027)002【总页数】7页(P37-42,70)

  【关键词】可持续生计;农户生计;土地利用变化

  【作

  者】杨世龙;赵文娟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0.3农民作为广大农村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其采取的生计策略不仅决定着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率,更决定着生态环境的干预方式及干预程度,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1]。土地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最直接客体,不同的生计策略选择引起土地利用方式、结构、质量和空间分布的不断变化;与此同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土地利用的改变亦会反作用于农户生计,导致农户改变其生计策略[2]。由此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联合研究已成为新的研究动向和热点[3]。

  生计分析已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观察和研究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全新视角[4]。已有大量的学者从生计与土地利用、农户生计与退耕还林、农户生计与山区发展、失地农户生计与城镇化进程等[5-11]角度开展了农户生计变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研究。本文在阐述生计概念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基础上,基于此框架梳理国内外农户生计变化与土地利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未来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旨在为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生计是一种谋生的方式,该方式是建立在能力、资产和活动的基础之上[12],其中资产居于核心地位。Scoones将生计资产分为4类,包括人力资产、自然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13]。为了更好的揭示生计资产与生计策略之间的关系,英国国际发展署(UK,Department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DFID)在Scoones等人的基础上又将金融资产细分为金融资产和物质资产两大类。在当前研究中,大多都借鉴了DFID对生计资产分类,即人力资产、自然资产、金融资产、物质资产和社会资产。

  而可持续生计,是指一种生计足以应对、并在压力和打击下得到恢复,能够在当前和未来保持乃至强化其能力和资产,同时又不损坏自然资源基础,这种生计才是可持续的[14]。为了进一步揭示农户生计变化的过程、规律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际性的机构和大学纷纷提出了生计分析的框架,主要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生计分析框架、国际关怀(CARE)的农户生计安全分析框架和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theSustainableLivelihoodsApproachFramework,SLA)。其中SLA框架在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方面应用较为广泛[9-11],该框架由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于2000年提出,后被广泛运用于有关农户生计的研究中。SLA框架[14]见图1。以农村发展为基础,为农户提供了一种如何利用大量财产、权利和可能的策略去寻求某种生计的途径。该分析方法以人为中心,从农户生计的角度出发,在充分了解当地农户生计实况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方案;既体现了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联系,同时还强调了参与性、动态性和持续性,可以应用于多个时空尺度上生计发展问题的研究[15]。

  对农户生计变化的研究最初源于农村扶贫发展,它以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16]。而生计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生计资产的改变将引起农户生计策略的变化。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农户生计策略改变必然反作用于生计资产,土地作为农户最主要的生计资产,是农户生计策略的突出反映[17]。

  2.1农户生计非农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农户生计非农化往往会引起土地质量、土地投入和土地利用方式等的变化[16,18]。农户生计由纯农型向非农型转变的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生计活动在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的竞争,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变化。研究表明,由于农户非农生计方式从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与农作物的生产相互竞争,结果导致农户为了高额的非农收入减少了在农作物生产方面的劳动力投入[18]。但已有研究发现,农户非农收入的增加使得从事农耕活动的动力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力降低、粮食产量下降,进而使得农户最终成为粮食的购买者[19]。农户生计的非农化转变,增加了农户生计资产的积累,使得农户有更大的可能增加对土地的投入[20]。农户在土地上增加资金的投入

  会带动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作物产量的增加[21]。

  另外有研究表明,生计非农化也会对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土地的利用类型和土地使用权的转变两方面。刘乃全等[22]指出农户生计非农化改变了农户的种植结构,使农村土地由农业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Zhang等发现,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从业促进地块利用向简单化、高经济效益、出租、退耕还林等方面发展[23]。王成超等也指出在非农化程度高的地区,生计非农化有效促进农户耕地的流出,不利于耕地的流入[24]。

  2.2生计多样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生计多样化有利于降低因脆弱性背景和制度环境造成的风险,是增加农户收入和积累生计资本的重要手段,是可持续生计强调的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发展过中国家和地区农户生计变化关注的热点[24]。因此,生计多样化对土地利用的驱动和影响也备受关注。Tittonell等采用随机抽样法对肯尼亚和乌干达地区205个农场农户进行调查和土壤数据的收集,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在对农户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多样化对土壤肥力和空间变异性的影响[25]。

  中国也经历着生计多样化的历程,对于农户生计多样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大多学者认为生计多样化对土地流转、利用类型变化和土地利用集约化等都会产生影响。就土地流转而言,农户自身的基本情况、家庭生计的类型以及非农活动等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参与度和意愿产生重要的影响[26-28]。在生计多样化的背景下,农户在土地流转参与度方面表现为非农为主型>纯农型>非农型>以农为主型农户[25]。生计策略不同,对土地利用类型和集约化水平的影响也不同,非农活动为主的生计多样化策略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核心,也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22]。

  另外,吴莹莹首次把农户生计多样化分为农业生计多样化和非农生计多样化两类,通过与土地利用集约度之的研究,发现农业生计多样化与土地利用集约度成显著正

  相关,而非农生计多样化与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无相关关系。由于农业内部活动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农户农业生计活动越多样化,对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29]。而李珍真等提出,生计多样化也会引发粮食生产能力停滞不前、土地流转和产权调整大规模顺势而生、土壤养分的富集等土地利用的变化[17]。

  土地作为自然资产的组成内容,是农户生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农户生计与生态保护政策或措施的调整和完善、土地流转以及土地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3.1生态保护政策或措施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生计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当前普遍关注的热点[30],二者关系极为紧密,尤其是在实施生态保护政策或措施的地区这种关系表现得更为突出。生态恢复政策对生态治理、生态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减少了农户的有效耕地面积,改变了农户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影响着农户生计[31-33]。农户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和参与者,在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的脆弱性背景中,其所拥有的生计资本及采取的生计策略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生态补偿项目效率;生态补偿使农户的生计资产大幅度增加,除自然资产下降外,其余生计资产均增加;并促使农户向非农业转变,导致非农化程度的提高[31]。在这些政策中,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生计影响最大。Ke-rong等运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长江上游云南省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的生计影响展开研究。微观分析表明,退耕还林政策对当地农户生计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政策没有考虑到农户长期的生计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可持续性。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角度看,今后应注意农户的能源问题以及退耕还林地区农户长期的生计来源问题[32]。

  3.2土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土地作为农户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流转必然会导致农村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和农户

  生计发生重大的变化[34]。首先土地流转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就业的转移,农户生计模式从单一向复杂化转变,小农经济模式向规模经营模式转变,居住方式亦由散居向聚居转变[35];其次经过土地流转,使得农村部分土地向种地能手适度集中,实现了土地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过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使一部分不愿务农的农户让出承包经营权,从农村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36]。再次以草场这一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为例,草场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能协调草场承包到户后产生的牲畜对草场需求与草场供给之间的矛盾,缓解草场整体放牧压力,提高牧民生计,但同时亦造成草场内部放牧压力的转移,导致流转草场过度使用[37]。

  3.3土地质量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土地质量变化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种植面积和产量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威胁着粮食安全,并进一步影响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Utkur等[38]对亚洲中部阿姆河流域的研究表明,在退化的灌溉农田中发展速生的果林园业能够帮助农户缓解水资源的短缺,还能够保证资源需求、增加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与此同时,土地质量的下降也会驱动着农户生计向非农化、多样化和替代生计发展。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从农户生计视角出发为农村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及农村贫困与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不仅能够从宏观上解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影响机制,也能够从微观层面剖析农户层面的土地利用问题,通过农户生计这个纽带将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的土地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这个最终目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为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农户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生计变化规律和机制研究

  生计是可持续生计框架强调的核心内容,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内,农户生计变化受农户生计资产的载负情况、脆弱性背景、国家政策制度和过程等外部性不确定性

  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的生计变化研究中,大多关注的是生计资产与生计策略变化之间的关系[39,40],较少将生计脆弱性背景与国家政策、制度和过程等外部不确定性因子纳入可持续生计研究中,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因子不像农户生计资产那么易于量化。因此,定量评估生计脆弱性背景、国家政策、制度和过程等这些不确定因子,是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分析生计变化规律和机制的基础。但是指标如何选取?如何进行量化?这些问题尚待解决。目前往往以区域资源承载力水平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定量评估生计脆弱性背景的替代指标[9],但该指标并不能准确、全面的反映农户的生计脆弱性背景,尤其缺乏对社会这个复杂系统中众多人文因素的描述。

  在不同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以及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农户生计变化的规律和机制截然不同。如何甄别生计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分析其变化规律?剖析生计变化的驱动机制?如何实现农户生计与农村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亟需解决。在未来的研究中,应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从全局出发,全面审视农户生计系统,综合分析各生计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此探讨生计变化规律和机制。

  4.2转型生计背景下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农户生计变化是动态的,当环境背景、生计资本及政策制度发生剧烈变化时,农户往往会转变生计策略以适应新的人地关系,生计转型已成为农户响应人地关系变化的最佳选择[41]。在生计转型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的纯农户向兼业户、非农户的渐次转变和在宏观层面的农户生计多样化、非农化程度两方面[42],集中强调农户生计多样化与非农生计多样化对农村土地利用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多样的生计行为在消除贫困的同时,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可持续生计的构建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43]。农村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生计强调的最终目标,其中包括农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农户生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计可持续等。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不足,劳动力过剩,非农

  活动既是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是规避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生计非农化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途径。在转型生计背景下,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重点关注的领域。

  4.3加强农户生计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耦合关系研究

  耦合是用来描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系统或实体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一个物理学概念,是一个系统对另一个系统依赖程度的度量。一般用耦合度来衡量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的程度,来观测系统变化的特征、规律,以达到使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目标[44]。目前,有学者提出了新的认识,生计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共同产生的[45],土地利用和生计变化复合而成的系统是一个关联系较强的开放系统,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而当前研究中土地利用变化和生计系统常常被隔离开来分析或着将一个作为另一个的“驱动”因素。土地利用研究和生计考察,虽然是针对非常类似的问题,但其文献往往是彼此分离的[46]。在研究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二者之间某种变化形式,割裂了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的系统关系。研究的结果也相互独立,不利于深入理解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而实际上,生计变化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的同时,土地利用变化也会对生计产生反作用,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为指导,构建生计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耦合评价模型,利用耦合度来判断农户生计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适应性,以实现生计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有序发展。

  【相关文献】

  [1]王成超,杨玉盛.基于农户生计演化的山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2):344-352.[2]任大光,薛思学,袁媛,等.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究[J].国土与自然资

  源学报,2012(5):19-22.[3]信桂新.农户生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邛崃市典型村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9.[4]BouahomB,DouangsavanhL,RiggJ.BuildingsustainablelivelihoodsinLaos:untanglingfarmfromnon-farm,progressfromdistress[J].Geoforum,2004,35(5):607-619.[5]葛智超,张贵军,杨皓,等.环首都退耕地区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耦合关系研究——以涞水县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4,34(1):62-67.[6]镇玲,孙丽丽.城市近郊被征地农户生计变化分析——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6-113.[7]汤青,徐勇,李杨.黄土高原农户可持续性评估及未来生计策略——基于陕西延安市和宁夏固原市1076户农户调查[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2):161-169.[8]王传胜,朱珊珊,樊杰,等.西部山区坡地村落空间演进与农户生计改变[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7):1089-1100.[9]何仁伟,刘邵权,刘运伟,等.典型山区农户生计资本评价及其空间格局——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山地学报,2014,32(6):641-651.[10]谢旭轩,张世秋,朱山涛.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3):457-464.[11]魏雯,徐柱,师尚礼,等.基于参与式方法的农牧户生计现状评估——以内蒙古太仆寺旗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0):2686-2692.[12]ChambersR,ConwayG.Sustainablerurallivelihoods:Practicalconceptsforthe21stcentury[R].Brighton:InstituteofDevelopmentStudies,2000.[13]Scoones.SustainableRuralLivelihoods:AFrameworkforAnalysis[J].Brighton:InstituteofDevelopmentStudies,1998:72-78.[14]DFID.SustainableLivelihoodsGuidanceSheets[J].London:Department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2000:68-125.[15]王成超,杨玉盛.基于农户生计策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效应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6):792-798.[16]Seoones.SustainableRuralLivelihoods:aframeworkforananalysis:IDSworkingInstituteofDevelopmentStudies[J].1983(3):42-46.[17]李珍真,徐建春,孔祥斌.大都市郊区农户生计多样化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6):1039-1049.[18]ClayD,ReardonT,KangasniemiJ.Sustainableintensificationinthehighlandtropics:Rwandanfarmers’investmentsinlandconservationandsoilfertility[J].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1998,46(2):351-378.[19]HoldenS,ShiferawB,PenderJ.Non-farmincome,householdwelfare,andsustainablelandManagementinalessfavoredareaintheEthiopianhighlands[J].FoodPolicy,2004,29:369-392.

  [20]PenderJ.Developmentpathwaysforhillsidesandhighlands:somelessonsfromCentralAmericaandEastAfrica[J].FoodPolicy,2004,29(4):339-67.[21]JasonDavis,DavidLopez-Carr.Migration,remittancesandsmallholderdecisionmaking:ImplicationsforlanduseandlivelihoodchangeinCentralAmerica[J].LandUsePolicy,2014,36:319-229.[22]刘乃全,刘学华.劳动力流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基于“良田种树风”的一个分析[J].南方经济,2009(6):15-24.[23]ZhangLP,ZhangYL,YanJZ,etal.LivelihooddiversificationandcroplandusepatterninagropastoralmountainousregionofeasternTibetanPlateau[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08,18(4):499-509.[24]王成超,杨玉盛.农户生计非农化对耕地流转意愿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J].地理科学,2011,33(11):1362-1369.[25]TittonellP,MuriukiA,ShepherdKD,etal.ThediversityofrurallivelihoodsandtheirinfluenceonsoilfertilityinagriculturesystemsofEastAfrica:Atypologyofstallholderfarms[J].AgriculturalSystems,2010,103(2):83-97.[26]房凯.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流转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27]胡晨成,邵景安,余洋,等.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感知——以三峡库区云阳县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98-105.[28]李京涛,周生路,吴绍华,等.基于Logit模型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浦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5):131-136.[29]吴莹莹.生计多样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以大渡河上游典型村的实证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9.[30]何仁伟,刘邵权,陈国阶,等.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趋向[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4):657-670.[31]赵雪雁,张丽,汪进德,候成成.生态补偿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甘南高原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3):531-542.[32]Ke-rong,S.SustainableRuralLivelihoodandEcologicalShelterConstructioninUpperReachesofChangjiangRiver-CaseStudyofZhaotongofYunnanProvince[J].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2006,16(1):32-40.[33]苏芳,尚海洋.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2):58-63.[34]姚洋.劳动力市场缺陷与土地市场的活动[J].中国农村观察,1999(2):16-27.[35]田帅.西南地区土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8.[36]吴申凤.基于农户尺度的县域农户生计变化与土地利用的研究——以广东省翁源县为例[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3.[37]赖玉氛,李文军.草场流转对干早半干早地区草原生态和牧民生计影响研究——以呼伦贝尔市

  新巴尔虎右旗M噶喳为例[J].资源科学,2012,34(6):1039-1048.[38]UtkurDjanibekova,NodirDjanibekov,AsiaKhamzinaaetal.Impactsofinnovativeforestrylanduseonrurallivelihoodinabimodalagriculturalsysteminirrigateddrylands[J].LandUsePolicy,2013(35):95-106.[39]赵雪雁,李巍,杨培涛,等.生计资本对甘南高原农牧民生计活动的生计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111-117.[40]苏芳,蒲欣冬,徐中民,等.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张掖市甘孜州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119-124.[41]ShackletonCM,ShackletonSE,BuitenE,BirdN.TheimportanceofdrywoodlandsandforestsinrurallivelihoodsandpovertyalleviationinSouthAfrica.ForestPolicyandEconomics,2007,9(5):558-577.[42]张芳芳,赵雪雁.我国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综述[J].生态学报,2015,35(10):1-9.[43]Perz,S.TheEffectsofHouseholdAssetEndowmentsonAgriculturalDiversityamongFrontierColonistsintheAmazon[J].AgroforestrySystems,2005,63(3):263-279.[44]周忠学,任志远.陕北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7):58-61.[45]McCuskerB.CarrE.R.Thecoproductionoflivelihoodsandlandusechange:CasestudiesfromSouthAfricaandGhana[J].Geoforum,2006,37(5):790-804.[46]赵雪雁.农户生计多样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以大渡河上游典型村为例[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7.

篇六:摆脱农村贫困: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解释与政策选择

  

  发展型社会政策与农村低保家庭的可持续生计

  社会政策是指通过制定和实行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为目的的政策。发展型社会政策是一种注重可持续发展,以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和公正的社会政策。针对农村低保家庭而言,发展型社会政策可以通过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村低保家庭的可持续生计,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背景下,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提高农村低保家庭的收入水平。政府可以通过农村产业的扶持和发展来增加农村低保家庭的收入。政府可以提供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等支持,帮助农村低保家庭开展种植、养殖等活动,增加农产品生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就业培训和岗位安置等服务,为农村低保家庭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发展型社会政策还需要着重关注农村低保家庭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为农村低保家庭提供保障。政府可以建立保障机制,提供社会救助和医疗保障等服务,为农村低保家庭提供生活上的保障和支持。政府也可以通过建立资助制度,帮助农村低保家庭解决子女的上学问题,从而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帮助家庭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最后,发展型社会政策还需要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并为农村低保家庭提供与环保有关的支持。政府可以采取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民保护生态环境。政府也可以提供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资料,帮助农村低保家庭降低环境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发展型社会政策与农村低保家庭的可持续生计密切相关。政府可以通过惠民政策、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和环保等多种手段为农村低保家庭提供支持,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为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篇七:摆脱农村贫困: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解释与政策选择

  

  AStudyontheStrategiesofLivelihoodRiskManagementforRuralPoorHouseholds——BasedontheSustainableLivelihoodsAnalysisFramework作者:王磊作者机构: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沈阳110031出版物刊名: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页码:43-46页年卷期:2017年第5期主题词:贫困农户风险管理可持续生计摘要:贫困农户在脱贫过程中不仅要提高福利水平,还要规避生计风险。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视角来看,贫困农户在脱贫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生计风险是生计资本风险、生计能力风险和生计策略风险三类。对于贫困农户生计风险的有效管理需要加强,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积累、加大贫困农户的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各种涉农保险,以此提高贫困农户风险防范能力,构建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分散或化解风险。

篇八:摆脱农村贫困: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解释与政策选择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理论比较与研究述评

  赵锋

  【期刊名称】《兰州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5【摘

  要】Thesustainablelivelihoodsanalysisframeworkisanintegratedanalysisframeworkandcon-structivetooltosearchforthereasonsofthelivelihoodsvulnerabilityofpoorfamiliesandthenproposeavarietyofsolutionstotheseproblems.Currently,thesustainablelivelihoodsanalysisframeworksthathavebeenwidelyusedisasthefollowings:DFIDsustainablelivelihoodsanalysisframeworkbasedonthevul-nerablepopulation,UNDPwhichregardsthepolicy,technologyandinvestmentasthedrivingfactors,CAREthatcombinesthebasicneedsandrightstomakeresearches,OxfamGBwhichstartstheresear-chesofthesustainablelivelihoodswiththeimprovementofthepoorconditionandenvironmentofliveli-hoods.Theseanalysisframeworksemphasizetheconnectiononthemicro-levellivelihoodsystemsandmacro-policy.Ontheotherhand,theanalysisframeworksstresspeople-orientedandtheuseofexist-ingresourcesrationallytoexpandthelivelihoodschannelsandenhancethelivelihoodcapabilitiesbythecombinationoftheendogenousdevelopmentwithexternalassistance.%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是一种寻找贫困家庭生计脆弱性原因并给予多种解决方案的集成式分析框架和建设性工具。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主要有DFID以脆弱性人群为基础的可持续生计

  分析框架,UNDP以政策、技术和投资为驱动因子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CARE以基本需要和权利为基础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和OxfamGB以改善贫困的生计环境和条件为出发点的可持续生计分析等。这些分析框架都强调了微观层次的生计系统与宏观政策的联系。强调必须以人为本,立足现有资源,通过内生发展与外力帮扶相结合,实现生计渠道的扩展和生计能力的提升。

  【总页数】8页(P86-93)

  【作

  者】赵锋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2【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061.3【相关文献】

  1.社会排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贫困的三种分析框架及比较[J],唐丽霞;李小云;左停

  2.可持续生计与生计动态能力分析:一个新的理论研究框架[J],赵锋

  3.定位的理论框架及与传统营销理论的比较分析[J],金琳

  4.企业债务融资方式的比较分析——一个基于金融契约理论的分析框架[J],陈岩

  5.从经济增长到发展分析:理论范式的总结与创新——比较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初探[J],权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访问:摆脱农村贫困: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解释与政策选择 可持续 生计 贫困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