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优公文网 - www.hanzhu666.com 2024年05月19日 05:49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艺评论为什么要注重艺术的分析(9篇)

作者: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3-05-06 13:30:04

篇一:文艺评论为什么要注重艺术的分析

  

  《写作》(高起专)练习题一

  一、论述题

  1.作者在文章中主观上想表达的“主题”,同读者阅读时理解的“主题”,有什么内在联系和不同?

  2.段落和层次关系怎样?了解这一点有什么意义?

  3.举例谈谈文艺评论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思辨性。

  4.联系写作实际,谈谈文章在主题的表达上应该达到哪些要求,防止哪些缺点?

  5.在文章构思中作者有哪些创造性的劳动?

  6.文艺评论为什么要注重艺术的分析?

  7.试比较倒叙、插叙和补叙在表达功能上的异同。

  8.什么是生动的语言?怎样理解生动语言和平实语言的关系?

  二、阅读题

  1.阅读章武的抒情散文《北京的色彩》,回答问题。

  北京的色彩

  我像一片云,从四季长青的东海之滨飘到了北京城。

  来到北京之前,有人告诉我:北京是“红色的海洋”,从紫禁城的宫墙到孩子们嘴中的糖葫芦,全是“红彤彤”的。

  也有人告诉我:北京是“蓝色的世界”,那里的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全是一色蓝大褂……

  我带着南方人一种特有的绿色的骄傲,步入了北京城。然而,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首先把我征服的,是北京的树叶。从机场进入市区,夹道的松树、柏树,高高的白杨树,全是绿的,就在这绿色中间,呈现出我在家乡所看不到的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一时辨认不清的乔木、灌木,把千百种奇妙的色彩纷繁而又和谐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又惊又喜。后来,我漫游天坛,发现北门内那两排银杏树,满身都停满了黄蝴蝶。

  秋风一吹,蝴蝶纷纷飘落地上,待细细一看,却又都变成用黄绢裱制的小扇面,宽边上,还留着一道未曾褪尽的绿镶边呢!我登香山,探访那秋日里最后一批黄栌树的红叶。我又发现,在那残留枝头和铺满地上的红叶中,竟也有我在南方所想象不到的层次:金黄、橘红、曙红、猩红、赭石……几乎没有两片树叶是同色的,就是一片叶子,也往往是柑黄中渗透着桃红,丹红中凝结着玫瑰紫……

  北京城这彩色的秋林啊,你终于使我明白: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

  我攀登长城,漫游故宫。长城的城墙是黑灰色的,浓重中透着一种冷峻;故宫的宫墙是朱砂色的,深沉中显出一种威严。它们毕竟都已成为历史。我更喜欢的是近年来并肩崛起的新楼宇和那些纵横飞扬的立交桥,它们的色彩趋于明快、热烈、奔放,因而也更使人感到亲近。

  我常常把脸孔紧贴在公共汽车的窗玻璃上,不断从街道两旁飞驰的楼群中寻找雪山的洁白、草原的嫩绿,沙漠的金黄和大海的蔚蓝。由贝聿铭大师设计的香山饭店,素雅,纯净,不知怎么,使我怀念起家乡那冰清玉洁的水仙花……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天,北京城里无数个有色彩的音符,都能使人想起

  祖国的四面八方……

  在北京的日子是短暂的。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我也忘不了作为一名外地的顾客,挤进川流不息的人群,去逛逛慕名已久的西单、王府井和大栅栏,去选购首都的时装。我发现与我摩肩擦背的人群中,穿蓝衣衫者毕竟已是少数。更多的人,是身着各种质料、各种颜色的西装、卡曲、夹克、猎装、中山装……甚至,还有刚刚从电视屏幕和洛杉矶奥运会走进服装柜台的“大岛茂”式外套,和“栾菊杰”式的击剑服。许多人托我代购的“长城牌”和“大地牌”风衣已供不应求,暂时脱销。我常常不无遗憾地伫立在十字街头,用羡慕的目光追逐那些风衣在身的匆匆过客。秋风掀动风衣的后摆,使他们显得多么潇洒!我发现,连风衣的颜色也不再是单一的米黄

  色了。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我是一片云,从彩色的北京又飘回绿色的东海之滨。

  人们问:北京的色彩如何?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凡是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凡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的,我们首都——全都有!

  (《中国散文百家谭》,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深刻主题?

  (2)简要分析这篇散文的结构脉络

  (3)文中的色彩描写对于主题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2.

  阅读钟玲的微型小说《永远不许你丢掉它》,回答下面问题:

  永远不许你丢掉它

  钟

  玲

  北风根根针尖似地刺着施老伯的喉头,他忙把蓝棉袄的领口扣上。他进了公园的贮藏室,取出扫把和笤箕,然后走到秋千旁边,待要扫地下的落叶,忽然他瞪大双眼,惊奇地望着正前方:那张长椅上放的是什么鬼东西?黑色的大包裹?谁留下来的?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包裹?他定睛一瞧,才看出黑色包裹顶端有个人头,短短的黑发,是个男人。施老伯想,自己真是老眼昏花,明明是一对情侣,两人裹在男朋友的黑大衣里。公园是情侣流连之处,但是一早八点半,在阴暗的黑云下,吃着冷风谈情说爱,以前倒没见过。大衣里的小天地一定热烘烘。施老伯油然怀念被窝里老太婆胖敦敦的身骨,可是她已经去了,去了两年了。施老伯拿扫把和笤箕就往回走,自己还是不要打扰这一对恋人。

  他走到公园另一端去扫水沟,沟水清浅,落了一堆堆黄褐色、橙红色的叶子,他扫到一处停下来,见到沟里散着些纸屑,有揉成一团的证件,有撕成碎片的名片,一定是什么人清理他的皮夹子。他用力一扫,扫把带起一张照片,又飘回透亮的沟水中,一张脸平贴在水面上,向他微笑,是张女孩子的小照。施老伯拾起照片:黑白照,有点泛黄,披肩的长发,清清秀秀的五官,施老伯信手翻过来,背面题了字:

  亲爱的国材:

  永远不许你丢掉它!

  你的丽云××年×月×日

  他似笑非笑地弯弯嘴角,照片由他手中飘落,落在水沟里一大堆落叶中。

  (张光勤、王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11月)

  (1)小说中设置了哪些文学性意象?

  (2)分析小说的结构线索。

  (3)概括这篇微型小说的主题内涵。

  三、作文题

  1.请结合以下材料,联系社会和个人实际,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见解或思考。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自拟标题,文字在600字以上。

  罗兰曾经说过:“不要急于知道什么才是成功,哪里才是巅峰。你只需要知道自己灵魂中最可贵、最有把握的那一点是什么,然后把它发掘出来,把它发扬光大。慢慢的,你自会走向成功。不管别人是否比你更聪明,更伟大,成就更高。只要你尽量发挥你自己的天赋专长,你自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成就。”

  《写作》(高起专)练习题一

  一、论述题

  1.文学作品和新闻文章对材料“真实”的要求是否相同?

  2.结合自己写作经验谈谈学习语言的重要性。

  3.为什么我们要讲究文章的文面规范和审美效果?

  4.结合写作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的开头?

  5.什么是抒情的艺术品位?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抒情达到一个较高的艺术品位?

  6.写文艺评论为什么要求“‘赏’‘析’交融,文情并茂”?

  7.说明文为什么一般要排除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因素?

  二、阅读题

  1.阅读张坷的思想随笔《这也是幸福》,回答问题:

  这也是幸福

  我从没有刻意地去追求幸福,也没有苦苦地去理解幸福。

  我只知道:

  在月儿很圆很亮的夏夜,拉灭昏昏欲睡的灯,轻轻撩开窗帘,让月光柔柔地漫过眼睫,漫过没有一点皴皱的心地,这也是幸福。

  我只知道:

  在风儿很轻很淡的秋日,独自跑到很远很远的山上,寻一块被阳光染成金色,散发出阵阵清香的草地躺下来,把手枕在脑后,任酸的甜的咸的辣的思绪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飘浮成千奇百怪的云朵,这也是幸福;

  我只知道:

  在被慵困的暖意包裹起来的冬日的中午,端一把小椅,拿一本《龙门阵》,坐在门前新砌的堤坎上,悠悠闲闲地翻上几页,然后用书盖着被太阳烘出了两团粉红色温情的脸颊,迷迷糊糊地小憩一会,这也是幸福;

  我只知道:

  在远离故乡的天涯海角只身拼搏,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假期,带着一身疲惫踏上归家的旅程,在陌生而又熟悉的汽笛声中溅开满眼晶亮的泪花,想象着靠在母亲膝上的时候,会有一只粗糙而亲切的手慢慢梳理自己的每一根乱发,抹平心头的每一道创伤,这也是幸福。

  在我看来,伏案握笔绞尽脑汁爬上半天格子后,伸伸发酸的脊背,然后信步走出门去,投入那日愈强大的“侃”大军,陈谷子烂芝麻嘻嘻哈哈神聊一番,直到每个细胞每根神经都松弛得想转身回去做点什么的时候,这就是幸福。雪花初落的时节,搜遍羽绒服大大小小14个口袋,掏出一把又皱又破的零钱,去买上一大兜青菜、莴笋和豆腐,外加一筒没有标签的降价佐料,和两三个朋友围着小煤油炉有滋有味地吃起“素火锅”来,直吃得鼻尖儿冒汗脑门儿发亮脚板心发烫才撤火罢战,这也是幸福。不信你就试试看。

  我从来没有把每回过生日爸妈都要拿出100元钱塞在插满蜡烛的蛋糕下看成是幸福,那只能叫“得宠”;也没有把高中一毕业就冲出了“黑色的七月”,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看成是幸福,那只能叫“走运”,当然也没有把刚谈了十天零八小时的恋爱就得到漂亮女孩一个倾心的吻看成是幸福;更没有把到市里名声赫赫的进出口公司工作才一年半,还没来得及发发办事员的牢骚,就被通知去领科长的薪金看成是幸福,那算什么呢?大概只能算做“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吧。

  在我的眼里,幸福无处不在,可有时却又很难握在手中。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我只知道,它是一种很美很美的情致,一种很美很美的意境。只要你不把它看得太神秘,太伟大,它就会悄悄走进你的小屋,走进你的心里。

  不是么,你看那壮观的黄果树瀑布一泻千丈是一种美,而山中那不知名的小溪淙淙的流淌不也很美?!伸出手来哟,拥抱那就在你身旁的幸福。幸福,叫我时时想着别人。

  (《散文》1990年第9期)

  (1)这篇文章在主题的提炼上有什么新意?

  (2)这篇文章的主体结构有什么特点?(3)你是怎么评价他的幸福观的?

  2.

  阅读布衣短信诗歌《墙上的马》,回答下面问题:

  墙上的马

  布

  衣

  一匹马,被水墨钉在墙上

  它的思念飘零

  它的肉体和啸声

  薄成一张宣纸

  我了解它的饥渴和焦虑

  所以,这么多年来

  我一直代替它

  在城市的水泥地上

  奔跑,苦苦寻找

  一棵鲜嫩的草

  ()

  (1)请分析“一匹马”的象征意义。

  (2)简要分析短信诗歌《墙上的马》。

  (3)概括短信诗歌的主题思想

  3.

  阅读张晓风《高处何所有》一文,回答问题。

  高处何所有

  ——赠给毕业同学

  张晓风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位老酋长正病危。

  他找来了村中最优秀的在个年轻人,对他们说:“这是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了,我要你们为我做最后一件事。你们三个都是身强体壮而又智慧过人的好孩子,现在,请你们尽其可能地去攀登那座我们一向奉为神圣的大山。你们要尽其可能爬到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然后折回来告诉我你们的见闻。”

  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光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那地方真不坏啊!”

  老酋长笑笑说:“孩子,那条路我当年也走过,你说的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顶,而是山麓。你回去吧!”

  一周以后,第二个年轻人也回来了,他神情疲倦,满脸风霜:“酋长,我到达了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我看到秃鹰盘旋,那是一个好地方。”

  “可惜啊!孩子,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

  一个月过去了,大家都开始为第三个年轻人的安危担心,他却一步一蹭,衣

  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你难道在那里一无所见吗?难道连蝴蝶也没有一只吗?”

  “是的,酋长,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只有想起千古英雄悲激的心情。”

  “孩子,你到的是真的山顶。按照我们的传统,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祝福你。”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1)谈谈第一个年轻人遭遇的象征意义。

  (2)谈谈第二个年轻人遭遇的象征意义。

  (3)谈谈第三个年轻人遭遇的象征意义。

  三、作文题

  梁芷梅的《特别的理念

  特别的口号》(《读者》1999年第3期)有如下的精彩语段: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人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改变,不是靠别人的改变。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学得辛苦,做得舒服;学得舒服,做得辛苦。

  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知识本身没有力量,只有化为行动,才有力量。

  什么是真正的力量?不是随心所欲,能控制自己某些欲望才是真正的力量。

  有信心不一定会赢,没有信心一定会输;有行动不一定会成功,没有行动一定会失败。

  不要预测未来,它就在现在发生。未来永远从现在开始。明天的我是今天的我造成的。

  没有信念,就没有激情,就没有智慧。

篇二:文艺评论为什么要注重艺术的分析

  

  强调艺术理论及文艺评论的重要意义举例说明

  文艺评论是对文艺作品、文学艺术家以及与之相关的文艺运动、文艺思潮和各种文艺流派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文章体裁。也叫文艺评论。它的存在受制于对象。同时它又作用于对象,对创作和欣赏起着新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艺术理论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技艺,同时也是美学思维的方法理论。艺术理论作为辩证思维属性的形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美学进行融合。对绘画理论的研究与论述,使得绘画本身上升到一种哲学思想的境界,基于此,文章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技巧、思想、风格出发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长安画派”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端于西北地区的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绘画流派,在中国艺术版图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美术》杂志对“长安画派”长达6年的持续关注和推介中,王朝闻、蔡若虹、施立华、阎丽川、周韶华等活跃于新中国美术理论、评论舞台上的学者、评论家纷纷发文,通过对“长安画派”艺术创作的思想内涵、表现题材、笔墨语言、改革创新等内容的理论研讨,奏响了关于“长安画派”及新中国画相关问题的大合唱,形成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盛景。从这个角度讲,“长安画派”的创作与美术界的评论不但超越了地域性画派的拘囿,而且以一种更为广博的视角和思想深度,具有了国家层面的理论价值和探索高度。

篇三:文艺评论为什么要注重艺术的分析

  

  《写作》(高起专)练习题一

  一、论述题

  1.作者在文章中主观上想表达的“主题”,同读者阅读时理解的“主题”,有什么内在联系和不同1.这两个“主题”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统一到作者所写的文本之中。作者的文本是他立意的具体体现,又上是读者赖以生发和充填的基础和框架,是连接两种主题的中介。读者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是一种动态系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文本是一个空框,每一个读者由于社会经历、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审美趣味、道德素养等方面因素的差异,他们所理解的主题常常会大相径庭。

  2.段落和层次关系怎样了解这一点有什么意义2.一般说,层次要大于段落,一个层次往往由若干段落构成。在特殊情况下,层次又可能小于或等于段落。不少报章上的“编后”和“短评”只有一个段落表达一层基本意思,这时层次等于段落;有的短文也只有一个段落,但其中又含有几小层意思,这样就出现了层次小于段落的特例。了解段落和层次的各种关系并自觉运用到写作中,是为了使文章内在思路清晰,富有逻辑性,外部结构醒目,便于阅读。

  3.举例谈谈文艺评论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思辨性。3.艺术性。文艺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通过鲜活、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心灵的娱悦,那么,文艺评论就要突出其艺术审美的探讨,它应该是艺术作品的外延、补充和再创造,要求既要有理性的思辨,理论的研究,还要有艺术家的情感和文学家的文采。

  审美性。文艺作品总是要在给人以美感的同时让人们了解其对内容中的真善美褒扬和对假恶丑的形象的揭露和贬抑。文艺评论要挖掘文艺作品内在的,不轻易被人发现的内在的美,含蓄的美和深层次的美。

  思辨性。评论性文章从始至终都是围绕着一个目的――论点的实现在摆事实、讲道理,最终都要落实到以“理”服人。评论中要使自己的“理”站住脚跟,就要以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所持的观点进行逻辑思维极强的思辨,在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方面让读者心悦诚服。

  4.联系写作实际,谈谈文章在主题的表达上应该达到哪些要求,防止哪些缺点4.文章主题不能含糊,要有明确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审美价值。主题如果含含糊糊,没有清晰的聚焦点,行文就不会产生内聚力,就会松松散散、不知所云,形成视点散射的现象。但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主题的多义性和含蓄性,同主题的含糊毛病是两回事。作品的多义性是在不同的角度审视时体现出来的,从一个特定角度看,其主题仍是明确单一的。主题的含蓄性指的是呈现形态,内质仍是明确清晰的。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不宜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否则文章各个部分就会分崩离析。一个主题的多种理解,不等于是存在两个以上的主题。文学作品的多种副主题的存在,是就不同角度审视的结果,其不同的主题内涵在作品中是结合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而不是相对独立的若干个体。

  主题应从材料中生发、抽象、提炼出来的,而不是从外面硬贴上去的。我们不能搞“主题先行”,在熟悉和认识材料之前就提出中心,主题不能产生于材料之外。

  主题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应该揭示事物的某种本质和内在规律。有的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学风不正,考风考纪下滑。然而有的人却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学生能够带着条子进考场作弊,正说明了你考试的内容是识记性的八股条条,考的不是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要解决学生考试作弊的症结,根本在于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后者的见解,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在文章构思中作者有哪些创造性的劳动5.作者在文章运思中的创造性劳动是全方位的。首先,具体表现在文章体裁的选择和创新上。作者一方面要遵守已有的体裁规范,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创造性的变异和超越。作者要在规范和反规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其次,表现在主题的提炼上。作者要对写作对象作深层次的透视、体悟和思考,要开掘其深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从某种程度上说主题是作者人格、思想和精神的折射。再其次,作者要考虑采用哪一种表达方式的独特组合,来凸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再次,要考虑设置哪一种表现主题的合适构架,这种构架常常是因文而异,需要作者创造性的设计和建构。最后,还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效果。有意识地在作品中留出足够的艺术想象空间,使读者参与到创造作品价值的审美活动中来。

  6.文艺评论为什么要注重艺术的分析6.艺术形象和特色,是文艺区别于政治、科学、哲学、经济、法律等的基本因素。离开了艺术分析,就不可能抓住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文艺评论也就会不复存在。艺术分析包含的具体内容十分广泛,如艺术构思、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景物和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发展、场面的设置、结构的安排、材料的使用、语言的运用、艺术风格、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等。在具体评论时,可突出其中一二点最有特色的因素,作深入细致的分析。而不同体裁的艺术作品,其侧重点也不同。就文学作品而言,像叙事性作品(小说、叙事诗、戏剧等),一般偏重于人物刻画、矛盾冲突,强调人物形象的分析;而抒情性作品,一般着重于艺术构思、意境创造,以及它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内涵,看作品是否构思新颖独特,意境优美深远,是否饱蘸着作者真挚、浓郁的思想情感。作品的艺术分析,目的是为了揭示作品所反映的深广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如果忽略了这一根本目的,纯艺术的分析是不足取的。

  7.试比较倒叙、插叙和补叙在表达功能上的异同。7.这三者从形式上似乎都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一段其他的情节内容,然而它们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倒叙是把叙述事件本身后面的结局或重要片段,提到前面来先进行叙述。它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插叙是把以前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的片段,插入到这件事情中来叙述,具有介绍、比较、对比、铺垫、衬托等功能。它不是叙述主体或情节的组成部分,一般不发生在叙述主流的时间范围内。删去它虽然会削弱文章主题的深刻性,但不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补叙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遗漏的情节进行补充叙述,以造成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它是叙述主体或情节构成的一个有机部分,一般发生在记叙的时间范围内,删去它会直接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和主题的深

  刻性。

  8.什么是生动的语言怎样理解生动语言和平实语言的关系8.生动的语言不但具体形象,活泼多变,有声有色,而且应该灌注充沛的感情,散发着生命的活力。

  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的。一则,并非任何种类的文章都要求语言生动,如对公文和有些应用文的语言要求主要是准确和平实。二则,即使需要使用生动语言,也要有平实语言来配合,有时二者甚至“合而为一”,做到既平实又生动逼真。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平实语言的运用。实际上写作中大量使用的还是平实语言,它完全能和生动语言(或准确语言、简练语言)统一起来。一味刻意雕琢,反倒显得不自然,不成熟。

  二、阅读题

  1.阅读章武的抒情散文《北京的色彩》,回答问题。

  京的色彩

  我像一片云,从四季长青的东海之滨飘到了北京城。

  来到北京之前,有人告诉我:北京是“红色的海洋”,从紫禁城的宫墙到孩子们嘴中的糖葫芦,全是“红彤彤”的。

  也有人告诉我

  略。。。。。。。。。。。。。。。。

  色彩如何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凡是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凡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的,我们首都——全都有!

  (《中国散文百家谭》,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深刻主题

  (2)简要分析这篇散文的结构脉络

  (3)文中的色彩描写对于主题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1.答: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北京是中国的象征,经过时代的洗礼,北京乃至全中国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丰富色彩。

  (2)开头,作者以人们传统的观念即北京是一个红色和蓝色世界,为后文的展开作了反面铺垫。其次,作者分三个层次来展示北京丰富的色彩。一是北京自然色彩的丰富性,二是北京建筑色彩丰富性,三是北京服装色彩丰富性。服装色彩的巨大变化,正是人们身心解放的表征。色彩的丰富性,正是人们心灵世界丰富性的体现。

  (3)作者运用色彩描写来间接地深刻揭示文章的主题。文中的色彩描写对于主题的表达起一种象征的作用。

  2.阅读钟玲的微型小说《永远不许你丢掉它》,回答下面问题:

  永远不许你丢掉它

  钟

  玲

  北

  北风根根针尖似地刺着施老伯的喉头,他忙把蓝棉袄的领口扣上。他进了公园的贮藏室,取出扫把和笤箕,然后走到秋千旁边,待要扫地下的落叶,忽然他

  略。。。。。。。。。。。。。。。。

  亲爱的国材:

  永远不许你丢掉它!

  你的丽云××年×月×日

  他似笑非笑地弯弯嘴角,照片由他手中飘落,落在水沟里一大堆落叶中。

  (张光勤、王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11月)

  (1)小说中设置了哪些文学性意象

  (2)分析小说的结构线索。

  (3)概括这篇微型小说的主题内涵。

  2答:

  小说的意象设置:清浅的沟水和落叶是小说的文学性意象。沟水是时间的象征,世间万物都会在时间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经受时间的考验。作品写“沟水清浅”、“透亮的沟水”,说明时间可以映射出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都将经受时间的检验。“一张照片”“飘回透亮的沟水中”,“黑白照,有点泛黄”,说明国材和丽云的爱情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落叶”是爱情消失的象征,它已经失去生命活力。它就像落叶一样,在时间的流逝中显现自己的本来面目。

  2.小说的结构线索:作者设置了三条叙述线索。第一条线索就是公园里正在热恋中的一对情侣。他们热到什么程度,可以从作品的描写中看出来。这是主线。第二条线索是施老伯和他的老伴。可以说这是一条暗线,描写得十分含蓄。它是作为主线的一个重要参照系。第三条线索是通过照片体现出来的国材和丽云。这对恋人的故事,需要读者根据作品的描写来进行自己的想象。这也是一条暗线,用于对主线的陪衬,起一种参照系的作用。

  3.小说的主题内涵:对于那些正处于热恋之中的年轻人来说,你们的爱情能否持久,还要经受时间考验。热恋是容易和短暂的,真正的爱情需要双方的付出和努力。你们是像施老伯两口子那样相爱到老呢,还是像国材和丽云的短命爱情那样很快就分手摆在年轻人面前有这样两条路,你们要仔细想好,要对恋人和未来的家庭负起责任。

  三、作文题

  1.请结合以下材料,联系社会和个人实际,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见解或思考。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自拟标题,文字在600字以上。

  罗兰曾经说过:“不要急于知道什么才是成功,哪里才是巅峰。你只需要知道自己灵魂中最可贵、最有把握的那一点是什么,然后把它发掘出来,把它发扬光大。慢慢的,你自会走向成功。不管别人是否比你更聪明,更伟大,成就更高。只要你尽量发挥你自己的天赋专长,你自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成就。”

  略。。。。。。。。。。。。。。。

  《写作》(高起专)练习题一

  一、论述题

  1.文学作品和新闻文章对材料“真实”的要求是否相同1.文学作品和新闻文章对材料“真实”的要求,从本质上讲应该是相同的。但是,这种真实的形式不一样。新闻文章对材料“真实”的要求很高,所写人物和事件应该安全真实,不容许一点虚构和作假。而文学作品的真实则表现为一种“艺术真实”,它常常通过虚构的人物和事件,来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它不能歪曲生活的某种真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对真实性要求更高,它追求事物本质的真实。

  2.结合自己写作经验谈谈学习语言的重要性。2.“语言是人类进行和表述思维、相互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进行思维、表述思维、实现人际交流的活动,语言则是进行这种活动的最基本手段。语言之所以能够成为最主要的交际手段,首先是它的信息运载量最大,如《现代汉语辞典》收字、词五万余条,《辞海》收词目十二万条,《牛津英语辞典》收辞达数十万条,这些字、词再组成词组,连缀成句,所能包容的内涵可想而知是多么丰富。其次是语言使用的范围最为广泛,几乎所有的人都能用语言交际,而其他种种交际方式使用范围都非常有限。所以,归根结底,语言才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人类交际工具。学生需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来谈。

  3.为什么我们要讲究文章的文面规范和审美效果3.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质量。讲究文章的文面规范,这是实现信息顺利传递的需要。只有文面的规范,读者才能在约定俗成的信息传播方式中,接受作者所希望传递的各种文化信息。否则,信息的传递就会有存在人为的障碍。讲究文章的审美效果,决不单单是为了使读者得到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接受一种强调的、凸现的、清晰的信息内容。

  4.结合写作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的开头4.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的开头,是一个十分复杂和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点:一是要充分地蓄积文思。如果文思蓄积不足,未达到一定的势能,就不可能有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和能量。因此,没有充分的酝酿和思考,就不要轻率地下笔。二是要寻找到一个好的行文切入点。不同的切入点,会展示出不同的视野和情节,甚至会提炼出完全不同的主题。切入点会影响到文章的基调、色彩和内容,要慎重考虑。三是要考虑不同的文章开头技巧。有的自然度入,有的先声夺人,有的警策发端,有的总括全文,有的先叙结局,有的意象诱导等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开头方式。

  5.什么是抒情的艺术品位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抒情达到一个较高的艺术品位5.抒情的艺术品位,是指作者所抒发情感的格调和层次,艺术上的审美价值。要使自己的抒情达到一个较高的艺术品位,需要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长期修养。语言的华丽是外在的形式,可以短时期内学会的,而艺术品位是内在的精神,需要长期的蓄积和滋润。平时可以多借鉴名人的优秀作品,从中去得到艺术的熏陶和体验。

  6.写文艺评论为什么要求“‘赏’‘析’交融,文情并茂”6.文艺评论是一种科学,也应是一种艺术,它既需要深入细致地分析、评价对象的艺术成就或艺术特色,也需要使这种分析、评价本身也成为一种富有艺术情趣的工作。因此,优秀的评论者,也应该像优秀的创作者那样,对于自己的对象既要有冷静观察,又要有热烈的爱憎,既要有敏锐的理性剖析力,又要有生动的艺术想象力或形象捕捉力,也就是说,需要将形象的艺术欣赏和理性的艺术剖析融为一体。

  7.说明文为什么一般要排除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因素7.说明文在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时,必须客观地反映事物,决不能出于主观爱憎而任意改变说明对象的实际情况。一般不写主观感受,不掺入个人的情感因素。如果过多地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就会影响被说明事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阅读题

  1.阅读张坷的思想随笔《这也是幸福》,回答问题:

  这也是幸福

  我从没有刻意地去追求幸福,也没有苦苦地去理解幸福。

  我只知道:

  略。。。。。。。。。

  的流淌不也很美!

  伸出手来哟,拥抱那就在你身旁的幸福。幸福,叫我时时想着别人。

  《散文》1990年第9期)

  (1)这篇文章在主题的提炼上有什么新意

  (2)这篇文章的主体结构有什么特点

  (3)你是怎么评价他的幸福观的1答:

  (1)这篇思想随笔,是在一种宁静、自由、悠闲的氛围中述说幸福的内涵。在作者看来,幸福不是一种私欲的享受,而是一种人与环境、人与他人、人与内心和谐统一的美感。“它是一种很美很美的情致,一种很美很美的意境。只要你不把它看得太神秘,太伟大,它就会悄悄走进你的小屋,走进你的心里。”“拥抱那就在你身旁的幸福。幸福,叫我时时想着别人。”

  主题内涵是在情感的渲泻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是情感水到渠成的结晶。

  (2)文章的主体结构属于一种并列式的逻辑结构,不是按照时空顺序,而是依照一种内在的神韵把松散的材料凝聚起来的。学生如果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可以酌情给分。

  (3)作者的视角和理解有独到之处。他不是从有形的、外在的物质层次去谈论幸福的享受,而是从无形的、内在的心灵层次去体会幸福的感觉。因为心灵的世界有时要比物质的世界更重要。为什么有人会说,富人会有烦恼,穷人也有欢乐。可见幸福并不是可以用钱买来的。幸福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的体验。

  2.阅读布衣短信诗歌《墙上

  的马》,回答下面问题:

  墙上的马

  布

  衣

  一匹马,被水墨钉在墙上

  它的思念飘零

  它的肉体和啸声

  薄成一张宣纸

  我了解它的饥渴和焦虑

  所以,这么多年来

  我一直代替它

  在城市的水泥地上

  奔跑,苦苦寻找

  一棵鲜嫩的草

  ()

  (1)请分析“一匹马”的象征意义。

  (2)简要分析短信诗歌《墙上的马》。

  (3)概括短信诗歌的主题思想

  2答:

  (1)

  “一匹马”、“鲜嫩的草”是象征性意象,是生物生存的领域和条件,是民族传统的个性文化,是人类健康发展的绿色空间。现代化的代价常常会吞噬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的空间。马的象征意义,除了动物、生物之外,有着更加宽广的意义。

  (2)诗作的第一节一张水墨笔法所画的一匹马作品,被作者染上了情感色彩,并且完全动态化了。本来在高级的宣纸上画上了一匹骏马,多艺术化!它被人们作为高贵的艺术品点缀在自己的房间或公共场所。可是作者偏偏说马是被“钉在墙上”,这多不舒服。而且马的“思念飘零”,说明马心不在焉,身在曹营心在汉,似乎在寻觅着什么。不仅如此,它的肉体和啸声,还不能正常舒展和张扬,甚至被挤压成一张薄薄的宣纸,几近窒息。这个意象的深层内涵是什么呢作者在下一节诗中进行了点拨。这匹马呈现出的是一种极度的“饥渴和焦虑”。为什么马会具有这种状态,因为“城市的水泥地”所代表的现代化,挤压了马的生存空间。因此,作品中的“我”在替代马在“奔跑”,去“苦苦寻找/一棵鲜嫩的草”。现代化正在吞噬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的空间。

  (3)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引起各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加速消失,这会像许多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影响着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将束缚人类的创造力,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传统文化需要适应这种转型,才能在这种当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这篇诗歌将引发我们对这个时代课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以酌情给分。

  3.阅读张晓风《高处何所有》一文,回答问题。

  高处何所有

  ——赠给毕业同学

  张晓风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位老酋长正病危。

  略。。。。。。。。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1)谈谈第一个年轻人遭遇的象征意义。

  (2)谈谈第二个年轻人遭遇的象征意义。

  (3)谈谈第三个年轻人遭遇的象征意义。

  略。。。。。。。。

  三、作文题

  梁芷梅的《特别的理念

  特别的口号》(《读者》1999年第3期)有如下的精彩语段: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人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改变,不是靠别人的改变。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学得辛苦,做得舒服;学得舒服,做得辛苦。

  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知识本身没有力量,只有化为行动,才有力量。

  什么是真正的力量不是随心所欲,能控制自己某些欲望才是真正的力量。

  有信心不一定会赢,没有信心一定会输;有行动不一定会成功,没有行动一定会失败。

  不要预测未来,它就在现在发生。未来永远从现在开始。明天的我是今天的我造成的。

  没有信念,就没有激情,就没有智慧。

  略。。。。。。。。

篇四:文艺评论为什么要注重艺术的分析篇五:文艺评论为什么要注重艺术的分析

  

  强调艺术理论及文艺评论的重要意义举影视例子

  “在今年的短评文章中,我忽然看见了一篇批评当下摄影界普遍从事专题摄影的文章,谈到很多人没有达到做专题摄影的水平,却在做不切实际的尝试。这个话说得很对,这个现象让大批摄影人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及时指出这个问题很重要。文章干净利落、文风朴实,很不错!”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终审评委李树峰认为,本届推优活动选出了一批优秀短评文章,它们找准了以学术理论为支撑、面对艺术创作及其实践者、作用于社会公众的定位。

  “摄影和其他艺术不一样,它有很大的群众基础,目前的大众摄影培训市场是商业化的,这就涌现出了很多被人为培训出来的专题摄影。”吞像摄影创办人袁洁说道。李树峰提到的短评文章是袁洁撰写的《被拔苗助长的专题摄影》,文中写道,相对于单幅照片而言,专题组照的人为“可操作性”更大,市面上大部分的专题组照班的培训费多则上万,少则几千,培训班老师们提供的“一条龙服务”从专题选题直至作品参展,充斥了过度指导与干涉的现象。袁洁认为,摄影人的影像自觉、商业环境的发展以及近年各种摄影比赛和展览的偏好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专题热”的出现。但对于一些有名气的摄影师,一旦拿掉某个专题附加的光环,却暴露出了基本功不足等问题。

  “专题摄影并没有错,它的兴起证明我们当下的摄影发展开始追求解决问题的、有价值的摄影。但是成功的专题摄影需要摄影师对选题有深度和原创性的思考,还需要长时间的创作积累,这就意味着专

  题是很难速成的。如果为了得奖或者参赛速成专题摄影,必然会让专题流俗于一种形式主义,这对行业是一种伤害。”袁洁说道。据袁洁观察,一些专题摄影带着很强的一致性,走的都是捷径,没有专题摄影本应该有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这类作品大都有着策展人、老师浓重的特色,缺乏摄影师自己的个体观察、表达和感动。又比如在借鉴外国摄影家贝歇夫妇的组照拍摄技巧时,许多摄影师都选择性忽视了“严谨无比的美学功底、深刻的社会考古和档案价值、对当代观念艺术的启发和贡献”,只是吸取了最为简单的外部形式。“艺术创作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个体内在生发出的,真正去拍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深度的专题摄影。”袁洁说道。

  《文艺研究》主编金宁在《返回现场:重建批评对文艺实践的关怀和引领》一文中指出,评论界存在“缺乏理论的深度意识和价值引导意识,既不能击中问题要害,也无法对作品进行恰当的审美评价、优劣评判,体现出某种判断上的模糊”,“缺乏认真解读作品的意愿和能力,空泛的表述、笼统的概括,看似深入,实际闪烁其词,本质上是处在一种悬置状态,既无法进入丰富的感性创造,也无法对作品的技法语汇和情感内涵作入情入理的解析。”他指出“圈子和面子、位子和票子左右批评实践”三大问题。他还提出,批评要有学理意识、审美意识、推进意识、艺术史写作意识。

  “在今天的评论实践中,贴近作品,往往不会说话;借作品提供的契机,又往往是在进行空泛的理论操练。”谈及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长期存在分离现象的成因,金宁认为,无论是西方理论的“本土旅

  行”还是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现代转换,都有着追求自身完备化的“体系化冲动”,建构体系有两个面向,一是学院化的学科体制自身的要求,二是片面强调理论的义理推演而忽视对现实事理的研判和对感性实践的关注,片面强调理论沉淀与现象之间的时间距离。在学院/理论界内部,包括学科评价在内的种种因素都越来越将理论与评论区隔开来。他指出,当下有必要强调理论的针对性,强调艺术家对批评的互动与接受,这实际上是要在更大的共同实践场域内重视整体艺术的提升。在教育培养阶段,则应重视培养学生阅读作品的能力,包括“内行视角”和“细读体验”。要恢复批评作为艺术生产重要的中介性存在的作用,艺术实践通过有效的评论工作,既在今天彰显价值,又通过激浊扬清,为历史留下真正的精神遗产。关于文中提到的“批评成为捧场,捧场就是交换”,是圈子生态的问题,但也是长期以来评论工作者对评论和批评认识偏狭所致。讲人情不讲真话,本质上是评论工作的自我矮化。“每个评论者都不免面对这个问题,这需要整体评论氛围的增强和评论独立意识的强化。相反,网络上有些评论很好,体现出专业、直截了当的特点,应该受到重视,值得专业评论工作者学习。”金宁谈道。

  “在目前的诗歌创作中,主题性诗歌创作很多,但很容易失之于‘大’,没有真切的感受与细节,没有情感的融入,而只凭借题材的宏大而取胜,这样的诗歌很容易空洞,大而无当。”《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认为,扶贫诗歌中也有一些这样的诗歌,但也有一些诗人亲身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之中,在具体的工作与实践中发现了新的“自

  我”,也发现了新的诗意,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在《脱贫攻坚战的诗意与新时代诗歌创作》一文中,李云雷以谢宜兴、王单单、芦苇岸三位诗人的诗歌创作为例,阐释了他们在新的社会经验中如何生成了新的自我、新的视角。李云雷认为,评论既要贴近诗人的创作,又要能从整体上提出新的问题,才能够推进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阐明这种新的“自我意识”与“诗意”的价值之所在。“其实在更广阔的诗歌领域,‘自我意识’并不缺乏,而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诗人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但这种“自我意识”大多是抽象的、凝固的,与时代与社会无关的‘自我意识’。如果我们的诗人能够在对脱贫攻坚等重大事件的参与中,重建一种新的、开阔的‘自我意识’,将会彻底扭转诗歌界的创作状况。

  ”李云雷说道。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李云雷提出了一个未有结论的问题:目前常见的诗歌形式如表达个人情感的抒情诗和以碎片化方式表达零星、具体感受的组诗,都不能恰当地呈现脱贫攻坚战的价值和诗意,诗人需要用另外的形式为时代的经验和诗意赋形。对此李云雷表示,抒情诗是一种传统的诗体,是作者面对山川、草木、故乡、田园等以抒情主人公的姿态抒发情感的一种形式,适宜于描写较为简单或纯粹的情感。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类的情感、情绪渐趋复杂,才产生了以波德莱尔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诗,更多描述“现代人”在工业社会与城市文明中的震惊体验。但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我们所处的是比西方19世纪更加复杂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传统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相互交织混杂的生活状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也应该以新的诗歌形式发现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意,抒情诗面对这个时代也应该做出新的探索,将更多的时代内容纳入其中。这是一个文学上的难题,希望能引起诗人和文学界的关注。

篇六:文艺评论为什么要注重艺术的分析

  

  写浅谈文艺评论的“定型”与“破型”◎王芳在初中阶段,可尝试让学生写文艺评论。文艺评论的对象一般是短篇小说、散文、短剧、短诗等,对这些体裁的评论也是初学者入门的阶梯。如何将初中生导入文艺评论的天地?笔者谈谈在实际操练中的做法。一、考察学生进行文艺评论写作训练的条件首先要考察其理论条件,因文艺评论要揭示文学艺术的共同规律,所以写作此文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文体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具体的作品中抽象出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才能与一般赏析文章区分开来,具有一定的理论力度。其次,要考察教师文本教学的输出方式。在转入文艺评论写作之前,教师教学的输出方式必须有一定的改变,应更注重由表及里的分析,由直觉上升到理性的讲解,由单一到多角度的理解,在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写作文艺评论的直觉与品质,为今后的写作奠定基础。二、重视写作前必要的“定型”指导指导学生写文艺评论,一些教师往往偏重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必要的写作前的指导,学生在头脑中没有形成文体的基本框架。写作前指导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次作文训练的成功与否。文艺评论写作前的指导,主要是评论对象、评论角度、写作方式三个方面的指导。第一,评论对象的指导。初学者要写好一篇作品评论,必须掌握对象的基本途径。以短篇小说的评论为例,写作者除了研读作品之外,还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获得对作品比较全面的认识:作者的朝代(国籍)、生平、作品风格等。第二,评论角度的指导。有了对作品广泛的了解和细致的体味后,初学者最大的难点在于不知从何处落笔,评论角度的指导可以化解学生的这一难点。一篇作品评论的角度,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思想和艺术两个基本角度。一般来讲,初学者应选择较单一的角度,或思想角度,或艺术角度,这样才便于探究得深入和表达得清晰、有力。就思想和艺术两个基本角度而言,初学者对作品思想的感受更为深切,从此角度着手更易掌握该文体的体例。第三,写作方式的指导。写作方式包括写作态度、语言色彩、行文过程等。文艺评论与文艺欣赏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写作态度的不同。欣赏尽可以见仁见智,而文艺评论则不同,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其评论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这种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使文艺评论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风采。较之记叙类的文章,它更具有客观性,极少运用“我”、“喜欢”等主观色彩强的词语;较之议论文,它更具有理论色彩,很少用口语;较之学术性的文章,它又具有形象性,较少用抽象的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领悟其语言的客观性、理论性尤为关键。三、习作评讲是“定型”训练的必要环节尽管写作前有指导、分析,但写出的第一篇文章仍然会有不少突出的毛病。克服这些毛病必须借助于作文后的评讲。从现有的教学条件看,全部面批的可行性不大。笔批的三言两语或细部指正,学生或感受不强或知错不能改,有效的作文评讲依然还在课堂。如何才能赢得课堂评讲的效率呢?笔者主张从规律到具体,从具体到规律,正面引导,负面校正,促成定型。具体来说,每次作文批改完毕后,从三个方面总结其突出的优缺点。优点的评讲从规律到具体,缺点的评讲从具体到规律。例如初中生的小说评论,其优点的三个方面是:①作品研读细致;②有自己一定的见解;③层次清晰。其缺点的三个方面是:①中心不突出;②层次感不强;③语言不成熟。优点基本上是以前作文训练的成果,教师指出其优点,通过好的作品的朗读加以具体化。对缺点则选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朗读,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教师总结并指出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及如何改进。最后教师选择习作中好的片段或自己补充针对性强的文章加以朗读指导。此阶段作文后的评讲与作文前的指导衔接起来,加强了学生对此类文体的理性认识。四、要侧重于巩固、提高与“破型”的训练要巩固提高学生写作文艺评论的水平,还要在评讲的基础上科学地设置重复练习。首先是继续小说评论写作的训练,在巩固的基础上,从角度、立论、层次、语言等方面进一步加以提高,一般三篇评论可以达到定型的目的。其次转入散文、诗歌的评论写作训练。写作前的指导,侧1362017.0写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李胜民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写作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备受教师重视,写作教学不仅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技能,还体现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整合与优化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和毫无水平的抄袭等。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越来越关注写作教学。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方法,也是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重要途径。但是,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亟待改革已成为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一、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一)教学方法陈旧,训练没有目的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多数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在讲台上背诵一样讲授着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学生在台下听得枯燥无味,产生困倦感,学生学习写作的欲望被泯灭。一些教师认为,作文在于学生平时的积累、写作就是为了考试能取得好的成绩,于是指引学生背诵几篇范文,得到了几次高分,学生和教师都变得皆大欢喜。写作教学成了背诵教学,成为了应试的工具,进一步导致写作教学效率低下。(二)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抄袭成灾大多数初中生感到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每次到写作课就感觉到厌倦和恐惧,许多学生每次都是抱着应付的心理和态度进行写作。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能多得到分数,许多学生开始投机取巧,在写作文的时候不真正构思,而是抄袭,生搬硬套,没有提炼出自己想要的内容,把和写作无关的素材统统写了进来,学生的思想情感并没有表达出来,导致学生对写作越来越不重视,进一步产生厌倦和痛苦的心理。(三)作文评价方式存在缺陷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甄于完善。”好的评语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重要手段。作文批改工作量大,尤其是许多学生写得不够精彩,不合规范时,老师们看着一篇篇枯燥没有灵性的作文,批改作文成了教师的痛苦。写评语是为了上级的检查,语文教师便“创造”出一些套路式的评语。如:“文章结构不够完整,语言还不够简练”、“修辞方式不得当”、“记叙没有做到详略得当”……教师根本没有认真对待学生的写作,学生在这些评语里看不到自己具体应该在哪里提高,更没有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只是看得朦朦胧胧,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评语也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具体措施(一)抓住根本,提升教师素质语文学习综合性很强,语文教师既要掌握语文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吸收现代语文学科的新知识,要做到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才能提炼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冰心曾提出要“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学生适用,对教师也更是适用,倘若一个教师阅读面窄,阅读量少,又哪会有出色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呢,又怎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呢,其教育教学也一定枯涩乏味,对写作的指导定是捉襟见肘。现在多数老师只是在机械重指出这三种体裁的评论在写作上的区别。小说是在众多的论题中,提出自己感受最强、最深的论题作为中心,切忌流水帐式地展开,回避思想与艺术特色的兼论;散文则思想与艺术可兼论,尤其是语言艺术与结构艺术大有可为,切忌老生重谈,回避顺水流舟;诗歌往往思想与艺术同论,音乐美非常突出,切忌无话可说而离题万里,回避改写诗句。有了小说评论的基础,散文、诗歌的评论练习,一般学生两篇即可具有定型的能力。最后改变评讲内容,从小说评论的第三篇开始,教师逐渐加强对不同于定型的写法的肯定,同时强调学生课堂外的知识积累、欣赏能力的提高及视野的扩展,促成部分学生由“定型”写作到“破型”写作的进步。137(王芳江苏省新沂市高流初级中学221411)2017.07

篇七:文艺评论为什么要注重艺术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如何评析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作者:李天才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1年第04期

  摘

  要:在此可以着重论述评析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艺评论的写作能力培养能起到诱导作用。

  关键词: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评析方法

  评析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阅读训练和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一、评思想内容

  文学作品的内容,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等。评析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首先要看作家选取了什么时代的什么具体事件,作品塑造了什么样的典型形象,其文流露出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重点评析这一主题的社会意义,即对人民的教育作用。为了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知识,了解作家的生平和思想。因为文学作品既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同时又是作家人格的表现。要正确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必要时还应当联系作品所反映的那一时代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生平与思想。

  例如,剖析《百合花》的思想内容,我们可以从两个平凡朴实的人物,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起来催人泪下而又耐人寻味。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诗意的叙写中铺叙了战争的残酷,描绘了革命战士的英勇牺牲精神。让读者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反映三年解放战争的一个生活小插曲,可学生却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深切品味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

  换来的”这句话的真实内涵,进而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准确评论。

  二、评艺术特色

  文学作品的形式,包括体裁、结构、语言和描写手法等。评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分析作家塑造人物、描写环境的艺术手法,以及作品的语言、结构等特点。

  1.人物塑造

篇八:文艺评论为什么要注重艺术的分析

  

  文艺概论

  绪论

  文艺理论的性质内容

  文艺理论的功能作用

  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

  文艺理论的发展轨迹

  文艺理论的学科特点

  文艺理论的学习方法

  ▲关于“文艺”

  在通常情况下,“文艺”是“文学艺术”的合称,它包括文学和艺术两大类。

  严格说来,文学又属于艺术中的一类。

  ▲艺术的分类

  按其表现形式,一般分为:1、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曲艺等)2、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工艺美术等)3、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电视等)4、语言艺术(文学)

  ▲“文艺”并称的原因

  1、从形象特征来看,它同其他艺术门类具有较大的审美差异。

  其他各门艺术都具有形象的直感性,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如音乐诉诸于人的听觉;绘画诉诸于人的视觉;雕塑诉诸于人的视觉和触觉;戏剧、影视诉诸于人的视觉和听觉。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形象的,它与文字符号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必须凭借读者的理解、想象来感知文学形象。

  2、从文学的的艺术地位和它的影响力来看,它是一切艺术的核心因素,对其他艺术具有重大的制约作用,甚至直接成为其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例如“音乐”,有间接以文学为主题音诗、交响诗,有直接同文学结合的歌曲、歌剧。

  3、从文学的社会效应看,各门艺术虽各有所长,不可一概而论,但从总体来看,无疑文学位居榜首。如希腊神话、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等在西方的影响;唐诗、宋词、《西厢记》、《红楼梦》在中国的影响,任何其他艺术都是望尘莫及。

  一、文艺理论的性质内容

  (一)文艺理论的性质

  文艺理论是一门研究文艺的本质性质和规律的学科。文艺学就是研究文艺的科学。

  ▲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艺史、文艺评论、文艺理论

  ▲文艺史——按照文艺发展的脉络,从纵向的历时性角度,对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文艺家、文艺作品,以及相关的文艺状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力求寻绎出文艺发展的规律。主要对象:文艺创作。

  ▲文艺评论——侧重于从横向的共时性角度,对当时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现象,进行及时的分析、研究和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批评意见,以便引导文艺创作的进程。主要对象:文艺家、文艺作品。形式:文艺报道、札记、观感、采访、论著、文艺家传记等。

  ▲文艺理论——在总结大量文艺创作、文艺实践和文艺评论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出的带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成果。方式:专题论文、长篇论著等。

  ▲三者的关系:三门学科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制约。

  首先,文艺史和文艺评论必须运用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为依据,才可能对文艺创作和文艺现象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次,文艺理论又离不开文艺史和文艺评论所提供的大量创作成果和评论积累。

  (二)、文艺理论的内容

  文艺理论的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四种要素、五个专题。

  ▲艺术四要素;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社会生活

  一切艺术活动是由艺术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四个要素组成的。

  ——

  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艺术家——文艺创作的主体,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者、生产者。研究作家、艺术家的主体状况,研究他们进行文艺创作的规律、特点,这便构成了“文艺创作论”。

  ▲艺术品——文艺创作的成果,是一切文艺活动的根本目标,也是文艺理论的中心课题。

  研究文艺作品自身的构成因素,包括作品的内容蕴含、形式美及其联系等,这便是“作品构成论”。研究文

  艺作品的产生原因和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规律,便是“发生发展论”。

  ▲欣赏者——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是文艺作品的服务对象,也文艺创作的最终目的。研究作品是怎样被广大接受者所理解、欣赏,从而发挥它的社会效应,这便是文艺的“鉴赏批评论”。

  ▲世界(社会生活)——客观现实、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和背景。

  研究文艺创作同现实生活的联系,同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联系,研究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这就是“文艺的本质论”。

  ▲五个专题:文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发展发生论、鉴赏批评论、文艺本质论

  四种要素与五个专题的关系

  作家:文艺创作论世界:文艺本质论

  读者:鉴赏批评论作品:作品构成论、发展发生论

  二、文艺理论的功能作用

  (一)、指导文艺创作,提高作家、艺术家进行文艺创作的自觉性、科学性。

  (二)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

  (三)培养独立分析文艺作品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文艺批判和艺术教育。

  三、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

  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四、文艺理论的发展轨道

  (一)中国古典文艺理论

  萌芽期:春秋时期

  主要文艺观点、学说: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2、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说;3、老子的“大音希声”、“大巧若拙”。

  繁荣期:魏晋南北朝

  主要的文艺论著:

  1、文学领域:曹丕写出我国文艺史上第一篇专题性文学论文——《典论·论文》;

  2、诗歌和文章领域:钟嵘的《诗品》、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最早评诗论文的理论专著;

  3、刘勰的《文心雕龙》,标志着我国古典文论形成了一座高峰;

  4、音乐方面: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5、绘画方面:顾恺之的《论画》、谢赫的《论图绘六法》、宗柄的《画山水序》等;

  6、书法方面,王羲之的《论书》、卫夫人的《笔阵图》等。

  发展期:唐宋时代

  主要论著:

  1、唐代僧人皎然的《诗式》;2、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3、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4、张炎的《词源》等。

  丰富期:元明以后

  主要著作:

  1、戏曲专论:明代王翼德的《曲律》、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

  2、小说“点评”方面:金圣叹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红楼梦》、梁启超论小说等;

  3、艺术方面:明代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计成的《园治》、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

  ▲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评价

  优点:(1)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

  (2)是对西方文艺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局限:大多停留在即兴印象式的评点或简略感悟式的泛论上,缺乏理论应有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二)西方文艺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大致可分为古典期和现代期。

  古典期

  萌芽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开山祖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主要论著: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

  辉煌期:文艺复兴时代

  主要的文艺作品:

  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薄伽丘的《十日谈》等;“文艺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奇罗)的绘画、雕刻。

  文艺的繁荣,为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兴盛期:17世纪之后

  主要理论、论著:

  1、古典主义代表布瓦洛的《诗艺》、狄德罗的《论戏剧艺术》、莱辛的《论画与诗的界限》;2、歌德、席勒的浪漫主义诗论;3、左拉的自然主义小说理论;4、黑格尔的《美学》;5、俄国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

  现代期时间:19世纪后半期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文论,开了现代派文艺反理性的先河。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

  主要论著:

  1、以意大利克罗齐为代表的表现主义文论;

  2、以奥地利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理论;

  3、以美国阿道夫·阿恩海姆为代表的格式塔文艺心理学;

  4、以法国罗兰·巴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文论;

  5、以德国汉斯·罗伯特、姚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

  6、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它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建筑、文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它与现代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特征:1、批判传统和正统;2、反对“科学独裁性”3、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

  ▲西方文艺理论的评价

  优点:较注重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理论阐述也较详尽、周密。

  局限:西方文艺理论的哲学基础大多带有某种先天的缺憾,或主观唯心、或机械唯物,或沦入非理性主义,因此,良莠不齐,精芜并存。

  (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普列汉诺夫、高尔基、鲁迅等经典作家,在文艺思想方面的理论概括。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我国古典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艺理论的根本区别:

  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依据,以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为原则,站在全新的时代高度去观察、评析一切文艺活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阶级性、开放性。

  五、文艺理论的学科特点:抽象性、实践性、开放性

  1、抽象性

  文艺理论是一门以文艺创作、文艺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论学科,作为一种理论的概括和总结,难免抽象笼统,带有浓郁的思辨色彩。

  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心理等想相联系,特别是同哲学发生密切联系,从而更加强化了文艺理论的思辨性、抽象性。

  2、实践性

  首先,文艺理论来自文艺实践。

  其次,文艺实践是判断文艺理论正误的标准。

  第三,为文艺实践服务是文艺理论的根本宗旨。

  3、开放性

  文艺理论决不是凝固不变的教条。从文艺理论发展史来看,它一直处于不断的流动、争议、演变、创新之中。

  文艺理论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程。

  六、文艺理论的学习方法

  第一、多看多听。

  文艺理论: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名著,如钟嵘的《诗品》、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等。

  文艺作品:古今中外的经典文艺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影视、绘画、建筑、书法等。

  文艺评论:当代的《文学评论》、《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当代作家评论》等,关注文体现状,把握时代脉搏。

  第二、勤思考。

  在掌握文艺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断开拓视野、吸收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多问为什么,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

  第三、重实践。

  要联系实际,就是要有丰富的文艺欣赏的实践,最好是有文艺创作的实践。要将文艺理论与当前的文艺现象紧密结合,并尝试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作家、艺术家、文艺作品及各种文艺现象,参加文艺批评与理论研究及文艺创作的实践活动。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概念:1、文艺2、文艺理论

  3、文艺史4、文艺评论5、文艺四要素

  二、思考题:

  1、文学在艺术中居于何种重要地位?

  2、文艺理论同文艺史、文艺评论三种之间有何关系?

  3、文艺理论这门学科有哪些特点?

  第一章

  文艺的审美特征

  ▲文艺的审美特征:文艺的形象性、文艺的典型性、文艺的审美意境

  第一节

  文艺形象性

  一、用形象反映生活传达感情是文艺最基本的特征

  文艺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与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都是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精神形式,都是反映生活,说明生活的。但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自己特殊的手段和方法。

  ▲文艺与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

  反映社会生活的差别

  首先,反映的对象不同。

  哲学——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的生产关系。

  历史学——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阐述历史的过程和规律。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物理学——研究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物质的基本结构。

  文艺反映的对象,不局限于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局部,而是把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把握。它包括人的性格、活动、心理和情感,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人的生活和活动的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例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共90多部,广泛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的面貌,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编年史”。

  其次,反映的方式不同。

  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是以理论的方式,即通过抽象的概念、逻辑的推理、分析和判断,说明社会生活中某种事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文艺是通过描绘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情景来体现。

  二、文艺形象的涵义

  形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显现出来的形体状貌。

  艺术形象——文艺家根据客观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富于感情色彩和审美性的感性形式。

  艺术形象包括人物、事物形象,以及人生图画或情景。

  三、文艺形象的审美特征

  1、具体可感性——指艺术形象的具体性和鲜活性。

  每个艺术形象都是以个别具体的感性形式出现,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真实地表现出来,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人产生一种活灵活现的真实感。

  2、情感性——指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艺术家反映生活,描绘艺术形象时,凝聚着他的思想感情、爱憎褒贬,渗透着他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因此,艺术形象既是客观事物

  的再现,也是文艺家特定情感的表现。

  3、审美性——指艺术形象所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

  艺术形象具有美的特征,它不仅以情动人,更以美感人,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美感享受。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梅花形象,往往老干虬枝,横斜逸出,凌寒傲霜,迎春怒放,体现了一种老树新花,青春勃发的审美内涵,使人产生比观赏生活中的梅花更丰富的美感。

  4、概括性——指艺术形象以个别体现一般的特征。

  每一个艺术形象虽然是个别的,但它往往能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体现该事物最普遍的性质。

  第二节

  文艺的典型性

  一、典型形象的涵义

  “典型”一词,原意指模型或范例。

  生活中某些在同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事件,被称为典型。

  后来,“典型”一词才用来指称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特定的艺术形象。

  “典型”(典型形象、艺术典型)——在文艺作品中,指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集中地概括了一定社会生活中某种人或事物的共性,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典型形象一般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情节、典型情感、典型景物等。

  对于叙事性作品,如小说、戏剧、影视、叙事诗、歌舞剧等,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最为重要,往往决定这类作品艺术成败的关键。对于抒情性作品,如诗歌、散文等,典型情感、典型场景、由典型情景融合而成的意境,成为构成作品的核心。

  ▲典型情绪——一些作品里着重表现的是一种既有个性色彩,又带有某种共性的情绪、心态或氛围。

  二、典型形象的艺术特征

  (一)鲜明、突出的个性表现。个性——指人物、景物等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征。

  典型人物——指那些既有鲜明、独特、丰满的个性,又能反映某些生活本质规律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的个性主要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外貌、服饰、语言、行动、心理、情感、习惯、爱好等表现出来。

  ▲典型人物的个性刻画有三点要求

  1、独特性与众不同、不可重复。

  2、鲜明性个性应当是强烈的、突出的,甚至带有一定的夸张意味。

  3、丰满性优秀的典型人物大多是是性格丰富、复杂、充满矛盾,而且是不断变化复杂的,因而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化形象。

  ▲阿Q的性格就有十组矛盾组合

  (1)质朴愚味但又圆滑无赖;(2)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

  (3)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4)争强好胜而又忍辱屈从;

  (5)狭隘保守而又盲目趋时;(6)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

  (7)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8)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

  (9)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10)不满现状而又安于现状。

  (二)深刻、集中的共性

  如果说鲜明突出的个性是典型形象艺术生命的灵魂,那么深刻的集中的共性概括是典型形象思想深度的标志。

  任何成功的典型形象总能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同性,从而给人以思想上的深刻启示。

  ▲典型形象的共性>阶级性

  典型形象的共性比阶级性宽广得多,往往超出了某一阶级,表现为一定时代、社会的某种共同的精神特征,或社会生活中某一范围内的人群共有的本质特征。

  ▲典型的共性与“人之常情”

  典型的共性有时还表现为社会生活中某些人类共有的心理情感特征即“人之常情”。如思乡、思亲、友谊、母爱、爱情、生死等。

  ▲典型的共性与高尚品德

  典型的共性还表现为一些人类共同赞赏的高尚品德,如爱国主义、民族气节、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等。

  (三)个性与共性的高度完美的统一

  典型的个性与共性是密切相连,有机统一,不可分开的。

  共性要通过个性才能得以表现,而个性总是包含着一定的共性。离开了个性,共性无所寄寓,就会成为概念化的人物;个性若游离于共性之外,也必将成为无意义的、纯偶然的“拙劣的个性。”

  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一)典型环境的涵义

  环境——指的是人的周围各种生活条件的总和。

  典型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生活、形成其性格并促使人物行动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它既是特定的、因人而异的具体环境(俗称“小环境”),又鲜明地反映出一定时代的某些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俗称“大环境”)。典型环境正是这二者的有机结合。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第一,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

  第二,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又能影响环境并推动环境的发展变化。

  第三,典型环境必须通过典型人物性格的描写而得到展示。

  第三节

  文艺的审美意境

  一、意境的涵义及其来历

  (一)意境的涵义

  “意”——指文艺家由客观事物触发、感发产生的主观思想感情。其侧重于艺术家情思、理想的主观创造,是情与理的结合。

  “境”——指描绘的客观事物、景物其侧重于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

  意境——指文艺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事物、景物,高度和谐融合而产生的含蓄蕴藉、丰富深远、耐人寻味能引起人无穷想象的艺术境界。

  (二)意境的来龙去脉

  1、意境论的源头

  《庄子》:“荣辱之竟(境)”——《逍遥游》“是非之竟(境)”——《秋水》

  “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齐物论》意即“无极之境”、“自由之境”。

  2、意境论的萌发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首先用“境”的概念来评论嵇康和阮籍的诗,“境玄思淡”,“文外之重旨”、“余味曲包”。

  3、意境论的全面形成

  唐代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诗僧皎然《诗式》:“缘镜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

  中唐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4、意境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宋人宋严羽:别材、别趣;宋苏轼的“境与意会”;清王夫之的情与景“妙合无垠”;王国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人间词话》是意境论的集大成。

  结论:上述可见,我国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大致在唐代已经确立。意境说是我国古典文论有系统、有论证的理论学说。

  二、意境的审美特征

  1、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在文艺的意境中,文艺家描绘的景物、事物,是情感的载体,因而是情感化的景物、事物,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同时,文艺家表现情感时,又必须渗透、融化在景物和事物之中,这就是“化情思为景物”。意境就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2、含蓄蕴藉,意蕴深厚

  我国古典文艺向来重视含蓄之美,讲究含蓄深厚,耐人咀嚼。这一特点在意境中体现最为突出。

  唐代皎然认为诗歌达到的高境界是“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都是主张将深厚的情思、意蕴深藏在含蓄的艺术形象之中,做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引发人的无穷联想。

  3、虚实相生,象外有象

  实境——指文艺家运用文字、线条、色彩、声响、动作、表情等直接表现出来的实际存在的形象,它能为欣赏者通过感官直接认识和把握。

  虚境——指文艺作品借助实境的描绘间接地暗示、象征而表现出来的形象,它不能直接由感官把握到,必须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

  虚境与实境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另一方面,虚境不能凭空而生,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

  三、文艺中的意象

  (一)意象的涵义

  意象的两种用法:

  一是指“意中之象”,即艺术家在艺术构思当中,出现于心中而尚未形之笔墨的形象,它属于作者意识中

  的“象”,还没有物化为可视可闻的感性形象。如郑板桥的“胸中之竹”。

  二是指“寓意之象”,指作品中寄寓着文艺家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的特定物象。它是抒情作品中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也是我们这里所要论述的意象。

  意象由意与象两部分统一组成。

  “意”——指人的意志、思想、情绪、理想、旨趣等,是包容着理智和情感的一种复合性心理构成。

  “象”——指客观的、具体的、感性的物象。

  (二)意象的审美特征

  1、具体性、直觉性

  意象具有具体感性,它有声、有色、有形,可视、可闻、可听,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受。

  根据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不同,意象可分为:“视觉意象”(如红梅、白雪)

  “听觉意象”(如雷霆、溪水)“触觉意象”(如润玉、顽石)

  意象的直觉性——指人们感受意象时的直接性、无意识性,即无需经过多少理性的分析思考,而可以自然而然地引起相应的心理反映。

  如:水——生命之源;日出、日落——出世、死亡;红色——激情、骚乱;绿色——希望、丰饶;园——天堂;树——生命;沙漠——精神贫乏、绝望等等。

  2、寓义性、象征性

  意象不但要有形象的外观,还必须有传情的内涵,寄托一定的寓意。它是人的情思意绪投射于物、物我合一的结晶。

  意象中最富审美价值的是象征意象,象征意象是以某一物象间接地表现某种寓意。

  按照象征程度的直接性、明显性,意象的象征性可分为三类:

  (1)比喻写实型。

  这类意象,意和象之间存在某种显著的相似之处,其实是隐喻的升华。

  (2)历史典故型。

  这类意象,意和象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外在形象同内在寓意往往是“彼此割裂”的,构成象征义的隐秘桥梁在于某种历史典故、传统习俗或民族心理。

  (3)想象独创型。

  这类意象,带有极大的个体性、超越现实性和幻想性,它大多是文艺家冥思遐想的产物。

  西方象征主义诗人往往还自造意象,赋予它专有的象征意,称之为“私人意象”。

  3、多义性,不确定性

  同一意象往往可以寄寓多种涵义,存在不同的解释,从而给人以多样化的美感。

  (三)意象在文艺作品中的作用

  意象虽然由意与象二者组成,但二者的地位并非对等,“象”是为“意”服务的,意象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作品中的意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更巧妙、更富于艺术感染力。意象在文艺作品(以诗歌为例)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点:

  1、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形象,使意的表达更加鲜明生动,更加含蓄深刻,更富于审美张力。

  2、烘托氛围,比兴兼备,增添情感的气势和色彩。

  3、立象尽意,传达那些“只可会意,难以言传”的隐情。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言不尽意”或“言难尽意”的事非常常见,特别是隐秘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私情,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微妙的情思,语言的表意功能往往显得软弱无力,这时只有依靠意象了。

  4、“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用意象传达“言外之旨”。

  所谓“不著一字”,不是说不用文字,而是真正要说的意思并不直接点出。字面的语义同内在的含意并不一致,后者远远超出了前者。

  所谓“尽得风流”,是说描绘的事物的精神实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即让人深思于深邃的内容之中,感觉不到文字形式的存在。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概念

  1、艺术形象2、典型形象3、典型环境4、意境5、意象

  二、思考题

  1、结合具体作品说明文艺形象的审美特征。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3、结合具体作品阐明意境的特征。

  4、简述意象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

  第二章

  文学的分类特征

  第一节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体裁分类

  一、语言艺术的定义

  语言艺术是人们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体裁。由于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人们一般将文学称之为语言艺术。

  二、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文学是“想象的艺术”,以一种抽象的文字符号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必须通过读者的解读和想象,使文字符号转化为生活表象,才能在人的心灵的屏幕上呈现出具体的形象。

  (二)反映生活的广阔性

  文学可以不受各种物质条件的限制,,它只需要一张纸,一支笔,便可以自由驰聘,任笔所纵,无所约束。所以,文学表现的题材内容最为宽广,天上人间,神仙鬼怪,历史传奇,秘闻轶事,无所不能。许多虚幻荒诞的景象,流动变化的时空,跨度巨大的事物,其他艺术难以表达的,文学却可以纵横自如,随心所欲。

  文学的广阔性还不仅能够描绘外部世界,而且能够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直接揭示各种人物复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风度、言行举止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可以通过直接抒情或叙述的方式展示细腻复杂的感情。

  (三)表现思想的深刻性

  语言艺术的形象较之其他任何艺术形象,具有最深刻的思想性。因为只有语言才能直接表达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认识、评价判断方面具有最强的艺术表现力。作家们总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述出自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生活的哲理或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三、文学体裁的分类

  (一)体裁的含义

  体裁一词,法文具有种类的意思,运用于文学理论是表示文学分类的术语。

  中国古代文论在论及近代文学体裁的术语时,常用的是“体”、“文体”、“体制”等。

  (二)体裁的分类

  西方:传统上把书面写成的作品分成:韵文(文学作品)和散文(指无韵、体散的历史、哲学著作等非文学作品)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三分法:史诗(叙事性作品)、抒情诗(酒神颂)、戏剧(悲剧、喜剧)

  中国:先秦中国文学分类的滥觞。

  《诗经》和《尚书》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和散文总集。

  《诗经》把305篇诗分为风、雅、颂。

  《尚书》中的文章也有典、谟、训、诰、誓、命等多种类别。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曹丕《典论·论文》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了文体问题,并把流行的文体分为四科八类,同时指出了各自的特征。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其中,铭、诔、诗、赋四种可以看做文学体裁。

  陆机的《文赋》将四科八类扩大至十类: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并更具体地论述了每一类文体的特征。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分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首先从形式着眼,按“有韵”、“无韵”将所有的文章分为“文”和“笔”两大类。其开创了一个精密周详的文类体系,后起的同类著作鲜有不受其影响的。

  梁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是我国第一部按文体聚类区分的文学总集。它以审美价值为立足点,划清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文选》的分类是第一次真正“文学”本体意义上的分类,其类目之精细是空前的。

  五四以来中国最流行的文学分类主要是“三分法”和“四分法”两种。

  “三分法”按照表情达意、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文学分为: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和戏剧文学。

  蔡元培《论国文之趋势》中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戏剧三种,实际上是三分法的变形。

  “四分法”:根据文学作品意象构建、语言体制、表现方法的不同,分成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类。

  ▲其他分类方法

  从文学品格角度分为:雅文学与俗文学;

  从翻译文学角度分为:母语文学与翻译文学;

  从创作主体、表现手段、存在形态上分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从文学作品的年龄特点和读者对象的不同上分为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

  第二节

  诗歌

  一、诗歌的定义

  诗歌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人主体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

  二、诗歌的分类

  (一)以诗歌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分为:1、抒情诗2、叙事诗3、哲理诗

  (二)以诗歌的表现形式为标准,诗歌可分为:1、格律诗2、自由诗3、民歌4、散文诗

  1、抒情诗

  抒情诗是一种主要抒发诗人情感、侧重表现主观心灵世界的诗体。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雪莱的《西风颂》等。

  基本体式:(1)爱情诗(2)山水诗、(3)咏物诗(4)政治抒情

  2、叙事诗

  叙事诗以诗的形式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描绘人物的性格和环境,刻画人物,叙述事件的诗体。

  基本体式:

  (1)史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

  (2)诗剧:如歌德的《浮士德》

  (3)一般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3、哲理诗

  哲理诗重在哲理的揭示,诗人往往通过形象的比拟来挖掘生活中的道理与规律。

  例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具有“当局者迷”的普遍哲理。

  1、格律诗

  格律诗是一种具有严密的组织形式,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体,在字数、句数、韵脚、声调等方

  面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古代格律诗的“律诗”、“绝句”、“词”、“曲”等,通过字句、音节、押韵、平仄、对仗等因素合乎规律的变化,达到声音和谐、节奏鲜明,富于韵律感的审美效果。

  2、自由诗

  自由诗是与格律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它特指在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的较自由的诗体。

  特征:每一行诗的字数、每一节诗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它一般是根据作者内在情感的起伏变化来安排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的节奏旋律。

  3、民歌

  民歌是人民群众创作,并能口耳相传的诗歌。

  特征:民歌的形式生动活泼,它和自由诗一样不受固定的样式和规律的拘束。民歌语言具有浓厚的生活味,经常使用比兴和夸张来创造诗歌意象,体现出想象丰富、简洁明快、易记易唱的诗歌风格。

  各民族、各地域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歌流传,如电影《阿诗玛》、歌剧《刘三姐》等,其中的歌词就是优秀的民歌。

  4、散文诗

  散文诗是近、现代发展起来的兼有抒情诗和抒情散文特点的一种诗体,它是诗的某些表现性元素与散文的某些再现性元素巧妙融合的产物。

  特征:它采用散的自由灵活的形式来传达精炼内蕴的诗意象。它虽然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排列和押韵,但它的语言仍然具有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它在艺术手法上多采用暗喻和象征,在几百字的短小篇幅中,把诗情、画意、哲理融为情景交融的诗境。

  泰戈尔的《新月集》、鲁迅的《野草》等都是优美的散文诗(集)。

  三、诗歌的审美特征

  (一)强烈的抒情性

  感情是构成诗歌最基本、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诗歌,是抒情性的语言艺术。诗歌的美,首先是抒情的美。

  抒情性,是诗歌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感情是诗歌的原动力,抒情是诗歌的最终目的。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国母亲的歌。

  (二)表达的精炼性

  精炼性是指用尽量少的语言文字和篇幅,准确地表达最为丰富复杂的情感信息和事象信息。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必须在高度过概括和集中这一原则之中;诗歌的文本容量也不允许语言的泛滥,“诗歌的语言是黄金”;集中概括是诗歌的第一审美特征。

  《乡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余光中诗人仅用了四组意象,不到百字,高度概括了人生中的不幸遭遇:早年离家,别妻相思,丧母哀痛,最后以远离祖国的思乡之情,由个人之情升华至期盼祖国统一的崇高心愿,喊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心声。

  3、独特的意境美

  诗歌的意境美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诗歌在意义、意味、意蕴上应该达到的一种美学高度,这是诗歌境界的美;

  一是指诗人心象与自然景象的契合、水乳交融。即古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十二个意象整合出来一个悲凉的秋思的意境,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4、和谐的音乐美

  汉语被称为诗性的语言,就因为单音节汉字便于灵活安排以体现音乐性,汉语诗歌也因此创造了诗歌音乐

  美的典范。

  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来自诗的节奏、音调、韵律三种元素。

  戴望舒《雨巷》这诗一波三折流动的节奏、回荡复沓的韵律,恰与彷徨雨巷的步履和女主人公忧怨的心境相吻合,营造出一种凄迷幽婉的意境,有人赞美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构成苦苦寻觅、寂寞冷清、凄凉悲戚的三重情感波澜,七个叠音词又用七个均等的音节推助着三重波澜,一重强过一重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

  第三节

  散文

  一、散文的定义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二、散文的分类

  (一)记叙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也称“记叙文”、“叙事文”,是指以描写人物、叙述事件为主,兼有抒情或议论成分的散文。包括记人散文、叙事散文、报告文学

  、传记、游记等。1、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指以文学创作的方法来报道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纪实性散文体裁。

  报告文学是伴随着大众传媒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的文学样式,是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产物。

  报告文学的特点:即时性、真实性、文学性。

  即时性,要求作品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引人关注的新事物、新问题,以表达强烈的时代精神。

  真实性,要求作品所写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真有其人,实有其事,不能虚构。

  文学性,指它与一般的新闻不同,要通过形象塑造与多种文学手法来报道事实。

  例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充满诗意的激情和纵横的散文笔法,通过大量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向世人报道了数学家陈景润历经种种磨难,攻克科学难关,摘取数学研究领域的“皇冠”的事迹,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响。

  2、传记

  传记,指运用文学手法描述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成长历史的叙事性散文。

  特点:真实性、文学性。

  我国汉代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先河。

  3、游记

  游记,指记述参观、游览、旅行等见闻的记叙性散文。

  它以记录游历过程为主,兼及状物、绘景、抒怀等。

  优秀的游记散文不仅能使人增长见识,还能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获得诸多人生启迪和审美享受。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在现当代文学中,游记被赋予了历史与人文内涵,其中以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韩晗的《大国小城》最为代表。

  (二)抒情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指侧重于抒发思想感情、表现内心感受的一类散文。

  这类散文或借景抒情,咏物言志,或借对人、事的描写抒发情怀,往往以小见大,追求诗情画意的统一和语言的精粹优美,以获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有富于艺术性和审美性的抒情性散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茶花赋》等;

  有刻意烘托一种心境、一种情绪,或传达一种情调的抒情性散文,如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中的作品;

  有在画境、诗意、情韵达到完美统一的抒情性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三)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指以发表议论、阐述道理为主的一类散文。

  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

  “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如英国哲学家、散文家培根的《谈读书》中阐述读书治学与人生密切相关时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至今给人深刻的启迪。

  1、杂文

  杂文是侧重抒写杂感随想的文艺性论文。

  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鲁迅先生的杂文为我们留下无数典范之作。他的大部分杂文收进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等。

  2、小品文

  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带有抒情意味的议论文,因其描写内容不同又可分为知识小品、时事小品、历史小品、科普小品及各式札记、随笔等。

  小品文篇幅简短,立意集中,行文潇洒自如,语言诙谐幽默,雅致蕴藉,兼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休闲性为一体。

  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闲情序》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等。

  三、散文的审美特征

  (一)形式活泼多样,题材丰富广阔

  散文是最无拘无束的文学样式,它的形式灵活多样,短小精炼,没有一定之规。与小说、戏剧相比,它无须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无须展开严密而完整的情节;与诗歌相比,它不讲究节奏、韵律、格式和章法,也不刻意追求文字的锤炼。从表现的内容与手法上看,散文可以叙事,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还可以将三者融为一体,兴之所致,挥洒自如。

  由于散文艺术的触角异常灵活,在描写生活、选择题材上也就比其他文学体裁更为广阔宽泛。无论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还是朴素平实的生活琐事,无论是浩气凛然的政论见解,还是充满柔情的怀思叙旧,都可以在散文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正如作家周立波所说:““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胞,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移于纸上,贡献读者。”

  例如,开启了法国近代散文先河的蒙田的《随笔集》,长则万言,短则百、千字,体制自由,内容包罗万象,大至社会人生,小至草木鱼虫,远到新大陆,近则小书房,信马由缰,随意挥洒,旁征博引,汪洋恣肆。

  (二)真切反映人生,比较重视真实性

  抒写真实的生活境遇与真情实感是散文必备的要点,也是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等其他文学样式的特征之一。

  鲁迅从“五四”前后的《随感录》到30年代犀利的杂文,篇篇都有感而发,他以忧愤深广的笔触,针砭千百年来封建统治的积弊,抒写了伟大思想家的真知灼见。

  巴金晚年的《随想录》,以老作家高尚的良知与真挚的情感,倾诉着心底的“真话”。

  捷克作家伏尼契在法西斯集中营的监禁中,以生命谱写下300余页稿纸的《绞刑下的报告》,真实地向全

  世界人民揭露了法西斯恐怖统治的残暴,无不具有巨大的真实性。

  (三)笔法章法灵活,语言富有美感

  散文行文的灵活自由表现在笔法和章法两方面。笔法上,散文自由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可以正面表现,也可以寓托暗示。在章法上,散文没有固定的结构法则。其结构中心多种多样,既可以人物为结构中心,也可以典型细节为中心;既可以以景物为中心,也可以象征性事物为中心,还可以抽象的情思为中心;结构形式也不拘一格,时空的转换,情绪的递进,认识的深化,都可以成为组织材料的依据。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美感的重要因素。散文的语言美首先表现为质朴自然,不事雕琢,话语方式里透露出作家的人格特征;其次表现在写人叙事绘景状物,能把内情与外物、心声誉天籁和谐地交融为一体,通过语言文字和色彩鲜明的画面传达出作家独特的感受和情趣。

  例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余光中用那“汉魂唐魄锻炼而成的中文”,在文中创造了一种语言美的极致。他利用汉字特有的声韵特点,把散文写得像诗一样深情而富有音韵美质。他用新奇大胆的双声叠韵、叠词组合写出雨形、雨态、雨声、雨情。创造性的叠词连绵如文学的雨珠,把一个“雨”字从形到意到神描画得情意缠绵,境界全出。

  第四节

  小说

  一、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情节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二、小说的分类

  ▲如何区别长篇、中篇、短篇小说

  字数的多少,是区别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人们通常把几千字到两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三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这只是就字数而言的,其实,长、中、短篇小说的区别,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范围、作品的容量来决定的。

  ▲长篇小说

  篇幅长,容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结构宏伟的一类小说。适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成长历程,并能反映某一时代的重大事件和历史面貌。在篇章结构上,一般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成许多章节;篇幅特别长的,还可以分为若干卷或部、集等。例如:《战争与和平》

  《红楼梦》《人间喜剧》等等

  ▲中篇小说

  中篇小说容量大小、篇幅长短、人物多寡、情节繁简等均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通常只是截取主人公一个时期或某一段生活的典型事件塑造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故事情节完整,线索比较单一,矛盾斗争不如长篇小说复杂,人物较少。一般在三到十万字左右。例如:《百万英镑》

  《羊脂球》《边城》

  等等

  ▲短篇小说

  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结构精巧。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正如茅盾所说:“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篇幅不可能长,它的故事不可能发生于长年累月,它的人物不可能太多,而人物也不可能一定要有性格的发展,短篇小说又称为小小说。

  例如:《麦琪的礼物》、《狂人日记》、《变色龙》

  等等

  ▲文言小说

  文言小说,作者都是知识分子或官吏;内容是经典的传闻,杂说或民间故事;创作手法有夸张、比喻,形

  式大都是残丛小语,尺寸短书;语言是文言文。

  例如:《搜神记》、《世说新语》《聊斋志异》、《柳毅传》等等

  ▲白话小说

  白话小说,发源于唐代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小说经历了不断的丰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话本阶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来了真正的繁荣,成为与抒情文学分庭抗礼的一大文学体系。

  例如:《水浒传》《金瓶梅》《三国演义》等等

  四、小说的审美特征

  (一)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小说艺术的核心是创造出个性化、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人物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核心,是事件、情节发生、发展的动因,而且在某些典型人物身上,在其生动鲜明的个性中往往包含着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共性,能够揭示出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和规律,体现出特殊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所以人物刻画始终是文学表现的中心课题,更是小说必不可缺的首要任务。

  (二)丰富完整的情节叙述

  小说最初带有消遣娱乐的性质,所谓街谈巷议,稗官野史,专门记叙轶闻琐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话题。所以小说从早期开始,就很重视情节,并以此来吸引读者。

  小说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是展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因此情节是小说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具体真切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场所,行动的条件,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存在依据。人物的行动,包括心理活动,也是具体的生活环境的产物。

  第五节

  戏剧文学

  一、戏剧文学(剧本)的定义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的文学体裁。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二、戏剧的分类

  按照戏剧冲突的性质

  1、悲剧

  悲剧——指表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人物遭邪恶势力的迫害而失败甚至毁灭,揭示进步力量与美好事物受压抑、被摧残的矛盾冲突,并抒发忧患意识与悲愤情感的一种戏剧。

  ▲悲剧起源

  悲剧来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是:欧里庇德斯、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

  著名的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等。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把悲剧艺术推向高峰。

  ▲悲剧特征

  悲剧主人公一般都是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造成悲剧的原因多种多样,或因正义事业的失败,或因遭到坏人的陷害,或因自身某些缺点错误而酿成严重恶果,并以其悲惨遭遇或自身毁灭引起人们的怜悯、同情、悲愤、崇敬。

  基调庄重,气氛严肃

  ▲悲剧的类型

  1、命运悲剧:客观规律和社会法则左右现实人生。(《俄狄浦斯王》)

  2、英雄悲剧:(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3、性格悲剧:性格的弱点或偏见被揭露。(《哈姆雷特》)

  4、社会悲剧:社会不平等、不合理造成人生悲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雷雨》)

  2、喜剧

  喜剧——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来嘲笑讽刺生活中的落后丑恶现象,从而肯定歌颂美好事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戏剧。

  喜剧的主人公大多是反面人物或有缺点的人物,矛盾冲突的结局往往是反面人物被揭露,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取得胜利。

  ▲喜剧的审美特征

  喜剧最突出的审美效应是笑,它常以诙谐的台词,巧妙的结构,夸张、巧合、误会等手法,把戏剧的语言、动作、人物、故事等各个环节滑稽化,使得本质和现象、目的和手段,内容和形式、动机和效果互相悖谬,从而产生滑稽戏谑效果。

  所以,喜剧被称之为引人发笑的艺术。

  ▲喜剧的思想内涵

  喜剧在笑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

  如法国戏剧大师莫里哀的《悭吝人》,寓庄于谐,鞭挞了守财奴阿巴贡的丑陋本性;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钦差大臣》、我国现代剧作家陈白尘的《升官图》,都是在无耻官僚的群丑胡闹中,揭示了官僚社会的腐朽本质。

  ▲喜剧的分类

  按照基于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可分为:

  讽刺喜剧:专以嘲讽丑为目的的喜剧。

  幽默喜剧:以善意温和的态度,批评那些有缺点有错误的好人。

  抒情喜剧:采用人物之间的误会、巧合、变形、夸张等手法,构成一系列带有冲突性的笑料,引发观众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如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

  例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一方面主人公娜拉抛弃孩子和家庭而出走,构成家庭与社会的悲剧;另一方面主人公摆脱“玩偶”的地位,追求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从喜剧的角度撕破了传统社会的虚伪冷酷,悲喜交融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3、正剧

  正剧就是悲喜剧,它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

  它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从悲剧与喜剧的改革出来的资产阶级的“近代戏”,故又称“启蒙戏剧”。

  正剧既可表现重大、严肃的社会事件,也可以表现富有社会意义的日常生活;既可对正面人物的歌颂,又有对反面人物的批判。

  三、戏剧的审美特征

  (一)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舞台是戏剧演出的场所,是剧中角色活动的空间,也包括全部剧情直接展现的具体时间。因此,戏剧演出的时间、空间都要受到舞台的限制,表演活动不能超出舞台范围,表演时间也须受到相应的限定。

  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简省的场景、较单纯的事件,将生活内容概括地、浓缩地再现在舞台上。▲老舍的《茶馆》

  (二)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指现实生活中种种矛盾冲突在戏剧中的集中、强化反映。包括剧中人物与环境的尖锐对峙。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和自身动机与行为的对立等。

  外在冲突——指人与某种社会势力、自然力量或人与人之间所构成的冲突。

  如《雷雨》中反映周朴园与侍萍

  、蘩漪、周萍等人的矛盾。

  内在冲突——指人物自身性格和心灵深处的矛盾冲突。

  如《哈姆雷特》主人公性格迟疑不决,犹豫矛盾正是他酿成悲剧的一个内因。

  (三)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戏剧人物的语言要有个性化与动作化的特点,并富于“潜台词”。

  “个性化”指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等应当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职业、经历、性格、生活习惯、文化教养、社会地位乃至兴趣爱好等,能够准确准确表现说话人的个性特点,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

  例如《西厢记》里崔莺莺的语言典雅文静,适合大家闺秀的身份,红娘的语言就生动泼辣,活现出一个热情爽快的丫鬟的性格,而张生的语言就带有几分秀才的酸味。

  第五节

  影视文学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概念

  语言艺术

  戏剧冲突

  潜台词

  三一律

  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悲剧

  喜剧

  正剧

  二、思考题

  1、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2、诗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说明。

  3、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说明。

  4、戏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三章

  文艺创作

  第一节

  文艺家的基本条件

  一、扎实的生活基础

  文艺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艺描写的直接对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生活原料就根本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文艺创作。无论哪一类的文艺作品都必须顺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源泉。扎实的生活基础,丰厚的生活积累,是一切文艺家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

  所谓“扎实”指文艺家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一行业、某一层次生活材料的丰厚积累和纯熟的、得心应手的把握。

  每一位都有他最擅长的艺术形式和题材领域,而这正在他所熟悉的生活范围之内。只有描写他熟悉的生活,文艺家的才能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得心应手,写出他的最高水平。

  例如:赵树理擅长描写陕西农民的作品,老舍擅长刻画北京的市民,他们的《小二黑结婚》和《骆驼祥子》成为各自领域中的典范之作。

  ▲文艺家熟悉生活的途径

  第一,切身经历

  这是文艺家从事创作最宝贵的生活来源。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往往了解得最为具体细致,不仅不会停留于事物的表层,还会获取真实的滋味。

  ▲曹雪芹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红楼梦》

  如果没有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就不会遭受多次打击,曹頫就不会被革职入狱,家产就不会抄没,家道也不会日渐衰微。曹雪芹也就不会深感世态炎凉,更不能清醒地认识了社会制度的实质。也就不会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

  ▲歌德的自传体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一书的情节并非完全出自歌德的虚构,很多是实有其事,它是根据歌德本人在韦茨拉尔的一段生活经历以及一个名叫耶鲁撒冷的青年自杀身死的不幸遭遇糅合而成。女主人公绿蒂也实有其人,她的原型名叫夏绿蒂·布甫,歌德曾经热恋过她,为她苦痛过,她是歌德直到老年还始终不能忘怀的最伟大、最纯真的情人。

  歌德说:“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毋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第二,有意识地深入生活、接触生活

  人的一生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事事亲身经历,这就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创作所需要的生活区重点深入。

  一般来说,文艺家深入生活有两种方式:一是选中固定目标,长期深入,与生活打成一片,获取全方位的生活经验。二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力求接触面广阔多样。

  ▲作家采风

  ▲画家写生

  第三,间接地收集生活材料

  在现实当中,有些生活很难亲身经历,也没必要专门去深入接触,它不但要受到文艺家自身条件的限制,还要受到题材内容的限制。例如有些历史性题材,虚幻性题材,根本无法接触到,只能依靠前人留下的历史资料和文字材料。

  二、进步的思想观点,丰厚的情感体验

  文艺家总是用一定的思想去观察、认识、表现和评价生活,把自己的政治倾向、爱憎感情、道德观点、美学思想等渗透到文艺形象中去。文艺家只有具备了正确、深刻的思想观点,才能高瞻远瞩,独具慧眼,洞察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大诗人杜甫,正是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写出了同情人民疾苦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名作。

  除了进步的思想观念外,丰富的情感积累对于文艺创作也有十分作用的作用。文艺形象只有充盈着饱满的情感,才可能焕发出感人的魅力。真情实感的灌注必须依靠平时丰富的情感积累和亲身体验。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如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采桑子》写的正是这种体验。

  ▲史铁生《我与地坛》

  文章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表现看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请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人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

  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

  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像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

  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

  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

  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摘自《我与地坛》

  三、文艺修养和文艺才能

  文艺素养是文艺家正确把握艺术创作规律,提高审美感受力,艺术表现力,增强作品艺术性和感染力的重要条件。它不但可以使文艺家触类旁通,受到多方面灵感的启示,还可能使各门艺术之间取长补短,充分吸取兄弟艺术的营养,使自己从事的艺术创作得到好的借鉴,从而提高艺术的品味和层次。

  文艺才能是“才”与“能”的结合。“才”,主要指文艺家内在的才气。它与人的先天气质、资禀有关,但更多地与后天的训练、开掘有关。

  “能”主要指文艺家认识生活,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能力,包括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节

  文艺的创作过程

  一、创作准备阶段

  (一)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文艺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资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艺术发现的特点

  艺术发现的特点:文艺家从常见的事物中独具慧眼地看出某种因素,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上察觉出非凡意蕴,从极平凡的形式中发现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不管这一发现如何微小,但由此往往可以成为创作的突破口。

  ▲罗丹论艺术发现

  罗丹:“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出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

  (二)创作动机

  刘勰说:“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创作动机是文艺家在艺术发现中因动情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冲动。它鼓荡不息,在背后驱迫文艺家完成创作活动。

  ▲创作动机的类型

  创作动机有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之分。

  远景动机——指文艺家从事文艺活动之初所萌生的宏大动机。

  例如巴尔扎克试图用笔取得拿破仑用剑取得的辉煌,鲁迅试图改造国民性、改良社会等等。

  近景动机——指文艺家从事某部作品的具体创作动机。

  ▲郑板桥论创作动机

  郑板桥谈画竹时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杨沫创作《青春之歌》的动机

  当代作家杨沫对《青春之歌》的构思,源于她在冀中游击区生活的时候,偶然接触到一本书——《牺牲》,这是一本为纪念大革命中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者的纪念册。“书的封面印着殷红的滴滴的鲜血,书的里面是那些牺牲了的同志的照片、生平和遗书。”杨沫看了这本书后非常激动,产生了要把这些崇高的英雄人物描写出来的冲动,于是开始了《青春之歌》的艺术构思。

  二、艺术构思阶段

  何谓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文艺家在生活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以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审美想象,在心中构想出完整的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艺术构思的核心

  艺术构思的核心是艺术形象的孕育和创造。同时也包括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深化,结构布局和表现手法等多方面。

  对于叙事性作品来说,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关系的确定。在此基础上,还须考虑故事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激化,环境气氛的渲染等。

  对于抒情性作品来说,主要是情感线索的灌注和它的表达方式,处理好情与景、情与物的关系。

  ▲构思方式

  何谓构思方式?

  构思方式是文艺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

  构思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和陌生化

  1、综合

  综合是文艺家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托尔斯泰论艺术综合

  ▲托尔斯泰论艺术综合

  “我拿过达尼雅来,把她同苏妮亚一同捣碎,于是就出现了娜塔莎。”

  ——托尔斯泰

  娜塔莎是《战争与和平》中的女主人公之一。她是由作家的妻子和姨妹综合而成的。

  2、突出与简化

  (1)突出是文艺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生动的效果

  ▲罗丹雕塑——雨果胸像

  法国作家雨果被罗丹处理成如同奥林匹斯山的诸神一样:“头额凸得奇怪,火山似得,狂涛似的头发,好像在脑盖上喷射白色的火焰。”

  ——不仅外貌惟妙惟肖,而且形体中显示出了雨果高尚的情操、火一般的热情、深邃的思想、海洋般广博的智慧??

  (2)简化是文艺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3、变形与陌生化

  (1)

  变形是文艺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

  方法:扩大和缩小,粘合,漫画,幻事

  (1)扩大法与缩小法

  即把意象变大或缩小,使之成为畸形,他虽然还有常人的思维和欲望,却可以做常人做不到的事。如法国作家拉伯雷《巨人传》的卡冈都亚、安徒生的《拇指姑娘

  》

  (2)粘合法

  把不同性质意象的特征粘合在一起。例如半人半怪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

  (3)漫画法

  故意夸大对象的某些特征,使其性格更加鲜明突出。如啊Q头上的疮疤,对于表现其可虚伪性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或有意改变形象的思维方式,使其在振振有词或荒唐可笑的诡辩中,道出常人不敢言说的真理。如果戈理、鲁迅笔下的“狂人”

  (4)幻事法

  不改变人物而将世事变形,让常人在奇世旅行,给人以奇异的感受和深刻的启发。

  如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法国著名作家凡尔纳笔下奇异、变幻的世界

  (2)陌生化是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的方法。如曹雪芹写刘姥姥。曹雪芹以一位从未见过挂钟的农村老妪刘姥姥的陌生眼光来写王熙凤堂屋里的挂钟,收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三、创作表现阶段

  文艺创作的表现阶段又称物化阶段,所谓“物化”,就是把艺术构思阶段所取得的成果,用媒介、形式、客观化为可感可触的文艺形象或文艺作品。

  物化是文艺创作的完成和定型。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文艺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的“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到纸张上。

  (二)艺术技巧在物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技巧是艺术家才智、修养的综合体现,是艺术家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文艺创作必不可少的条件。艺术技巧(包括艺术媒介的选取、艺术形式的确定以及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等)。

  艺术技巧在创作的物化过程中十分重要,艺术构思能否实现,变成栩栩如生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艺家对艺术技巧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第三节

  文艺创作的思维活动

  一、形象思维及其特点

  1、含义

  形象思维——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进行思维,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它始终不脱离活生生的形象,并饱含着情感,驰聘着想象,最终仍以形象的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世界。

  它是文艺家进行创作活动时主要采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又称为“艺术思维。”

  2、特点

  第一,形象思维始终不脱离具体形象,具“象”和抽“象”同时进行。

  形象思维在思维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不舍弃具体的、感性的形象。文艺家在构思和创作时,总是生活于作品中人物的世界里,对人物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对环境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体察入微,如同亲身经历一般。

  第二,形象思维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想象。

  想象在人类全部创造性的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高尔基)想象贯穿于形象思维的全过程。

  第三,形象思维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

  形象思维的目的是要创造出有真情实感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所以文艺家不可能超然物外地抱冷漠态度,而总是把自己的爱憎、褒贬、喜怒哀乐渗透于其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欢乐、共忧愁。

  如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虽然性质和作用不同,但二者有密切联系,常常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第一,在创作的准备阶段,抽象思维可以帮助文艺家树立明确的创作目的,进行思想上的指导和知识上的准备。

  例如当代作家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时,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开始为《白鹿原》做各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他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搜集历史资料和生活素材,包括查阅县志,地方党史和文史资料,搞社会调查,同时酝酿、构思。其次,他学习和了解中国近代史,阅读大量中、外研究民族问题和心理学、美学的新著。此外,他还认真选读了国内外各种流派的长篇小说的重要作品,以学习借鉴他人之长,包括

  研究长篇结构的方法。他原先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草稿,结果只用了8个月就完成了。

  第二,抽象思维对人物、情节起到一定的指引、规范作用。

  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有时会出现中断、“卡壳”形象,有时又会出现文艺家改变初衷,对某些人物情节作出重大改变。这时,往往需要抽象思维进行帮助,以理性分析来指引情节的发展,规范人物的行动,安排作品的结局。

  第三,在创作基本完成后,抽象思维可以协助形象思维对形象进行的修改、补充。

  修改、润色的过程,其实就包含一个通过理性思考,进行判断、评价、分析、比较的过程。小至细节的改动,大至情节、结局的变化,都需要一定的理论认识作为依据。

  例如托尔斯泰在《复活》中仅对玛丝洛娃的肖像描写就先后修改了二十几次,最后才把一个善良而又被侮辱迫害的形象确定下来。

  三、形象思维的内在心理机制

  形象思维之所以与抽象思维相区分,关键在于它有一套内在的心理机制。例如,激情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等。这些心理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相对独立的思维过程。

  (一)激情与沉思

  1、激情是指那种强烈迅猛、不可遏止的情感冲动、情感发泄如飞瀑直下,淋漓尽致。它是人的感情活动的最高点。

  2、沉思是文艺家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意念的深沉思索。

  它是激情过后的情感积淀。

  心理功能▲一种新的发现或创造性▲对形象的二度体验

  ▲西晋向秀作《思旧赋》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向秀二人,交谊很厚。后来,嵇康因不服晋王司马昭独揽朝政,被诬陷杀害。向秀在嵇康被惨杀后,在统治者的高压下勉强出任官职。一次,他经过好友嵇康的旧居,听到邻人凄恻的笛声,不禁悲从中来,深深悼念嵇康,写下了这篇情恳意恻的《思旧赋》。这赋虽然很短,却成了悼念亡友的代表作。

  ▲沉思是对形象的二度体验

  例如,雾本来是灰白色的,可是在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笔下,却变成了紫红色,尽管莫奈的画在初展时引起了人们的惊讶和不满,但最终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和诗意,由此人们称莫奈为“伦敦雾的创作者”。

  为什么原来灰白色的雾却变成了紫红色呢?这恰恰是伦敦林立的烟囱所排放的大量煤烟混杂在水汽中,形成了污染严重的烟雾使阳光发生折射和散射而形成的。《日出印象》也可说是世界上第一幅凭直观印象反映大气污染的油画。

  (二)灵感与直觉

  1、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思维过程:文艺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

  。它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是一种百思不解却豁然开朗的“顿悟”。

  例如诗人郭沫若谈他创作《地球,我的母亲》的经过时说过,当时他在日本,有一天他在图书馆读书时,不知为何诗兴突然勃发,以至于他跑到外面倒在路上亲吻地面。

  ▲特点:

  1、突发性。灵感的到来,大多不期而至,出乎意料,来去倏忽,踪影难觅,古人云“恍惚而来,不思而至”,“其来如风,其止如雨”。它不择时空环境,也不由人选择,或因一物一事触发而生,或夜梦诱导而发,或来自冥思苦想之际,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恰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亢奋性。从灵感出现后的精神状况来看,它具有专注敏捷,亢奋紧张的特点。这时,文艺家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他忘却了身外的一切,全身心投入于创作之中,情绪高昂紧张,精神专注充沛,想象敏捷广阔,如痴如醉,忘乎所以,仿佛进入一种“迷狂”状态,西方诗人称之为“可爱的疯癫”。据说巴尔扎克在创作《高老头》时,写到高老头之死的那一节,竟然爬到地上大哭起来。

  3、独创性。灵感的运动,往往打破常规思维的格局,具有一种特殊的发现功能和表现功能,使文艺家在创作上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巧妙不凡的构思,出神入化的描写,隽永闪光的语言,“宛若神助”,最终结晶为新颖独创的艺术作品。

  2、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作用: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发觉故事(或现象)背后的内蕴

  ▲瞬间把握伍尔夫1930年10月16日给埃·史密斯写信说:“我绝不会忘记写《墙上的斑点》那一天——刹那间一挥而就”。

  ▲背后的内蕴

  小说《复活》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托尔斯泰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问罪过。托尔斯泰直觉到它背后隐藏着某种待发掘的东西,于是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名著。

  (三)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文艺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指潜伏于文艺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在艺术构思的一般状态下,意识对无意识起指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无意识机制所使用的材料,常常靠意识机制来提供。

  例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忽必烈汗》的54行诗句,据说是在梦游的无意识状态下写成的。

  第二,无意识机制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机制来指引。

  一刻钟以后在这个早得很的时刻中国人应该起身梳理他们的发辫了很快修女们又该打起早祷的钟声来了她们倒不会怕有人打扰她们的睡眼除了一两个晚间还做祷告的古怪牧师以外隔壁那个闹钟就会大闹起来试试看我还睡不睡得着一二三四五他们创造出来的像星星一样的花朵龙巴街上的糊墙纸要好看得多他给我的裙子也是那个样儿

  这是什么样式的文学?没有标点,不知所云,好像是哪一个人走神儿时的胡思乱想。这可不是谁的胡乱涂鸦,它选自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著名小说《尤利西斯》,一部鼎鼎大名的文学名著,是意识流文学创作的代表作。

  意识流,是起源于西方的一个文学流派,写人的心理,写人的种种感受,如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形象色彩、闻到的气味、尝到的味道,而且是尽量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甚至不考虑它们顺序的排列,句与句之间、甚至字词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可寻。看上面那段文字,似乎连标点都被认为是人的理性刻意所为而被舍弃掉了。

  在意识流文学这一流派中,同样也诞生了许多杰作,除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之外,还有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国作家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等等,对中国作家王蒙等人的创作也产生过影响。这些杰作的诞生,从侧面说明这一流派的创作思想并不是某个人的心血来潮形成的,它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流派的文学,有很大部分是对不受理性控制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无意识领域的描写,这与心理学研究对无意识的发现直接有关。

  ▲练习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艺术发现

  创作动机

  艺术构思

  艺术技巧

  形象思维

  灵感

  直觉

  二、思考题

  1、文艺家进行文艺创作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2、文艺家获取创作材料,一般通过哪些途径?

  3、文艺创作过程一般需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4、形象思维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5、如何理解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文艺的风格及其流派

  第一节

  文艺风格的含义及表现

  一、文艺风格的内涵“风格”一词,源于希腊语,本意为“木堆”、“石柱”、“雕刻刀”,引申用文字表述思想的的一种特定的写作方式。

  ▲文艺风格——是指文艺家的创作个性在文艺作品中的鲜明体现,它是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性、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作品风格这种艺术特色在某一部作品中出现,便构成了作品风格。

  例如,杜甫《登高》一诗的风格是沉郁苍凉,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风格是宏伟辉煌等。

  ▲作家、艺术家风格

  这种艺术特色在一个作家、艺术家的一系列主要作品中不断出现,便构成了作家、艺术家的风格。

  比如,杜甫的许多主要作品,如“三吏”、“三别”、《秋兴八首》等,都具有同《登高》相似的风格特征,于是“沉郁苍凉”就成了杜甫的作家风格。

  ▲风格的构成要素:题材、体裁、语言、结构、创作原则、艺术的手法等等。但主导因素却是作家的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是文艺家在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追求、审美情趣和艺术才能等个性特色的总和。

  ▲“文如其人”、“风格即人”

  例如:李白性情旷达,狂放不羁,想象奇特大胆,感情表现酣畅淋漓,不掩抑收敛,追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神奇艺术效应。从而形成了“豪放雄浑、清新飘逸”的文学风格;

  杜甫:性情谨严深沉,一生饱尝离乱漂泊之苦,空有抱负不能实现,忧国忧民,创作上千锤百炼、苦心孤诣,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从而形成了“沉郁顿挫、凝重蕴藉”文学风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言不符人”,“文不符人”

  如:明代权臣严嵩,祸国殃民,坏事做尽,却在诗中自我标榜为“晚节冰霜恒自保”。

  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他曾写出过《毁灭》、《青年近卫军》等名篇,创作风格是雄健、崇高、悲壮,能够唤起读者心灵深处的英雄主义情怀。但在实际生活中,他既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酒鬼,又参与过对许多正直作家的迫害。

  钱钟书认为:故不宜因人而斥其文,亦只可因文而惜其人,何须固执有言必有德乎?

  孔子:“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讨论问题:为何会产生“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现象?

  第一,一般说来,对文艺家的人格评价,侧重于伦理道德、政治功利和社会实践方面,这种评价本质上是非审美的,而艺术风格属于审美范畴。

  第二,文艺家的人格,像一切具体的个体人格一样,是由复杂的、多方面的因素组合而成的,这些因素既包括相同方面的东西,也包括矛盾的、对立的东西。

  第三,在创作中,进入审美境界的作家、艺术家,有较大的心灵自由度,但在现实生活中则不能不受到各种关系、各种规范的束缚,这就可能出现他作品中的“言”与他实际的“行”之间的脱节。

  第四,要考虑创作主体出于各种原因的掩饰。

  二、文艺风格的形成标志

  (一)独创性、新颖性

  风格最突出的表现是它的独创新颖。艺术贵于创新,风格则必须创新,必须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它要让欣赏者通过作品能够准确地辨别出它的作者,而决不与其他作者相混淆。

  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誉为“文艺三杰”的作品,达芬奇的典雅庄重,拉斐尔的秀美细腻,米开朗琪罗的雄健粗犷,他们风格迥异,很易分辨。

  (二)稳定性、一贯性

  文艺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艺术家长期摸索、总结、升华、提炼的结果,所以风格的形成是一个作家、艺术家成熟的标志。风格不可能只是在一两部作品中昙花一现,它必须有一定量的积累,必须是在作家、艺术家的一系列作品中相继不断地表现出来,给予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并得到人们的赏识和承认,才能真正形成。

  就拿郭沫若的作品来说,从他“五四”时期创作的诗歌《女神》、抗战中写的话剧《屈原》、建国后写的诗歌《满江红》、《沧海横流》等来看,虽然这些作品文体各异、题材有别,而且写于不同时代,但都表现出激越奔放的豪情,闪耀着崇高理想的光芒,具有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显出郭沫若那独有的艺术风格。

  ▲风格的稳定性、统一性是相对的风格的稳定性、一贯性并不排斥多样性和丰富性。一个艺术家风格的形成往往有一个发展、成熟、定型的过程,而且随着时代生活、个人经历、题材内容、创作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也可能写出风格不尽相同的作品。

  例如,陆游,既写过“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种雄浑悲壮、充满英雄气概的爱国主义诗篇;也写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化”(《临安春雨初霁》)细腻闲适的作品;还写过“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衩头凤》)这样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之作。

  (三)公认性、影响力

  一种文艺风格的确立,一般来说,必须经受两大考验,即时间性和群众性。

  所谓时间性即历史的积淀,时代的筛选。人类文化宝库中有风格特色的艺术瑰宝,无不具备这种历时性,它不会因年代久远而失去魅力。相反,愈是历史久远,愈显出其珍贵。

  所谓群众性,即广大民众——最广泛的艺术接受者的共同认可。

  三、文艺风格的表现

  (一)内容:风格的表现主要在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处理等方面。

  有的喜欢描写火热的斗争生活,从中揭示出深刻而巨大的主题;有的更关心日常凡人小事,在一粒沙中表现大千世界;有的热情讴歌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赞美他们的崇高无私;有的注目于传统重压下的精神创伤,以鞭挞旧习为己任。

  例如,鲁迅的作品主要观照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现实及知识分子命运,他的《风波》、《祝福》、《孔乙己》等都表现了对当时革命现实的深沉思考,其基本主题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曹禺的戏剧则大多取材于封建家庭和资产阶级的生活,深刻揭露其腐朽黑暗的内幕,其《雷雨》、《日出》等颇似于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二)形式:风格的表现最明显的是艺术形式方面。

  首先,体现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上。以文学描写人物的手法来说,有的作品主要靠人物自身的语言、动作,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风格自然、明快、豪放;有的作品则着力于人物心理的描摹,如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等,表现出细腻、曲折的风格特色。

  其次,表现在文艺体裁方面。特定的文体有自身规定的要求和审美特征,形成所谓文体风格。

  例如,文学中小说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诗歌以抒情为主,而报告文学则把真实性放在首位。艺术体裁的特征更加明显,西方的芭蕾舞讲究动作的程式化、规范化;现代舞则要求任情所纵,即兴自然。

  最后,体现在表现手法上。不同的风格往往借助于不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隐晦朦胧的风格

  大多离不开象征、暗示,大篇幅跳跃,随意性联系等手法(如西方的象征主义诗歌)。而明朗、质朴的风格则大多由白描、明喻、直抒胸臆等手法来表现(如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库贝尔的现实主义绘画以及各民族的民歌等)。

  此外,还表现在创作原则上。不同创作原则的运用,也会给艺术风格带来巨大的差异。

  例如,李白与杜甫、雨果与巴尔扎克,他们之间的风格差异,同他们分别采用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密切相关。

  第二节

  文艺风格的类别

  一、文艺风格探源

  1、曹丕的“四体”说①奏议宜雅,②书论宜理,③铭诔尚实,④诗赋欲丽。——曹丕在《典论·论文》

  2、刘勰的“八体”说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

  3、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

  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屈、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4、姚鼐的阳刚、阴柔说

  阳刚美指那些雄健、刚劲的风格,在情志气势上表现为内烈外刚,强烈豪放,有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磅礴气概,充溢着一股活泼奔放、流动进取的动态美。

  阴柔美指那些秀雅、柔婉的风格,呈现为内柔外秀,清丽曲折,情思悠长,色彩温和,给人于适情顺性的怡悦感。

  二、最基本的八种风格类型

  1、简约

  繁丰

  简约,是力求语辞简洁扼要的风格形态。特征:辞少而意多。

  如臧克家的《三代》:孩子

  在土里洗澡;爸爸

  在土里流汗;爷爷

  在土里埋葬。诗人用三个整齐的句子,短短21个字,便刻画出了三代人的形象,但又不仅仅是三代人的形象,它折射出的是旧中国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里的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繁丰,指不节约词句,任意衍说,说到无可再说而后止的风格形态。特征:辞采铺排,思绪稠叠。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2、刚健

  柔婉

  刚健,即刚强、雄伟的形态风格,这类作品往往感情热烈奔放,气势恢弘磅礴,格调昂扬激越,音调特殊,修辞也异于一般作品。如李白的《蜀道难》、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该下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柔婉,指柔和、优美的风格形态。有“曲、柔、细”的特点,给人以柔和、婉约的感觉。如婉约派的词作。

  3、平淡

  绚烂

  少用辞藻,务求清真,是平淡风格。如朱自清的《背影》

  尽用辞藻,力求富丽,是绚烂风格。宜于描绘欣欣向荣的景色。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4、谨严

  疏放

  谨严,指那种从头到尾,经细心检点而形成的谨饬严密的风格形态。特点:层次清晰,条分缕析,首尾连贯,简洁匀称。如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疏放,指在起稿之时,纯循自然,不加雕琢,不论粗细,随意形成的风格形态。如北朝时鲜卑族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第三节

  文艺风格形成的原因

  文艺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探索、艰苦积累、逐步形成的过程。究其成因不外乎文艺家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的社会因素两方面。文艺家的主观因素是风格形成的内因,是直接条件;而客观的社会因素,则是风格形成的外因,是背景条件。

  一、文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文艺家的先天条件及所处的社会环境、阶级地位、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等差别,必然形成其特有的思想感情、气质风度、学识才华和审美趣味。

  刘勰曾把它们归纳的“才”、“气”、“学”、“习”。“才”与“气”是先天禀赋,“学”、“习”是后天修养和环境熏陶。

  “才”,指人的才华。优秀的文艺家必须具备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卓越的创造力和深刻的观察思考力,这一切都是才华的标准,它是风格形成的基本条件,缺少才华的文艺家根本不可能形成风格。

  “气”,指气质、禀赋。文艺家的气质性格对于形成其创作个性、艺术风格有密切关系。李白生性旷达,故诗风豪放飘逸;“钢琴诗人”肖邦,具有诗人般敏锐、纤细的气质,又非常热爱祖国,这使他作品风格既清秀雅丽,有充满革命激情;而被称为“艺术疯子”的荷兰画家梵高,生性孤僻,后又得了精神病,使他的作品具有怪异狂放的特色。

  ▲梵高的《星空》

  “学”,指学识、修养,一个艺术家风格的形成同他文艺功底的深浅,所师承的文艺传统也有密切关系。文艺史上凡有风格的文艺家,无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具有学者的修养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像苏轼、鲁迅、雨果、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

  “习”,是习染,指文艺家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人生经历、艺术系统等,它们对风格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例如唐代高适、岑参有过大漠边陲艰苦的军旅生活体验,诗风自然雄浑、苍凉。而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在辋川别墅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诗风也就恬淡清幽。

  二、文艺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

  每个艺术家都属于一定的民族、阶级,生活于一定的时代社会之中,时代的政治风云、阶级的思想意识、民族的欣赏习惯等等都会对艺术家风格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使其染上鲜明的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色彩。

  (一)时代风格——指文艺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某一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文艺中的表现。

  ▲建安风骨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建安诗人中,曹操的对酒当歌、曹植的名都白马、王粲的登楼赋哀、陈琳的饮马长城??,星辰灿烂,谱出了中古文学的佳音。

  建安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对廊清天下的盼望,悲天悯人的情操配合建功立业的壮志,正是建安风骨的精髓。

  ——《建安风骨(古典诗词漫话)》

  (二)民族风格——是某一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它是和该民族独特的社会生活内容、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相联系,是该民族独特的审美要求、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习惯在文艺作品中的反映。

  伏尔泰在论及西欧各国作家的写作风格时说:“从写作风格来认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或一个西班牙人,就像从他面孔的轮廓,他的发音和他的行动举止来认识他的国籍一样容易。意大利语的柔和和甜蜜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意大利作家的资质中去。在我看来,词藻的华丽、隐喻的运用、风格的庄严,通常标志着西班牙作家的特点。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更讲究作品的力量、活力和雄浑,他们爱讽喻和明喻甚于一切。法国人则具有明彻、严密和优雅的风格。”

  (三)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区的文艺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地方特色,它是某一地区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心理所形成的独特风貌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所要表现的是山村儿女有声有色却又安静平和、仿佛与世隔绝的生活。边城的人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就连吊脚楼的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朴,“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俨然是一个安静平和的桃源仙境。这里一切都是淡淡的,又是那样和谐与静美。构成一幅淳朴自然,优美极致的民俗画卷。

  (四)阶级风格

  在阶级社会中,艺术家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阶级的意识和情趣,这种阶级的意

  识、情趣自然会渗透到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创作个性之中,从而影响到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

  例如,我国封建士大夫文人最喜爱描写林泉诗酒、风花雪月等闲情逸致,热衷于风格的恬淡、超逸、高雅、悠远。而《诗经》中的一些“雅”、“颂”作品的板滞空泛,汉赋的华丽铺陈,齐梁宫体诗的浓艳绮靡,则是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和艺术趣味。反之,像《诗经》中的“国风”、汉代“乐府”、南北朝民歌的清新活泼,正是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趣的基础上形成的良好风格。

  (五)流派风格

  不同的文艺家虽然各有不同的风格,但有些文艺家经历、思想及艺术修养等的大致相似,或者彼此有所联系,互相影响而形成一个流派,他们往往在创作上有大致相近的倾向,或者在创作的某一方面有相同的倾向,这就是流派风格。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第四节

  文艺流派(略)

  一、文艺流派的概念

  文艺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些在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和文艺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文艺家自觉或不自觉地集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文艺派别。

  二、文学流派的形成条件

  第一,思想倾向基本一致。

  即这些艺术家对社会现实、对人生,尤其是在政治观点、阶级立场、哲学思想以及世界观等重大原则方面比较接近。

  第二,艺术观点的接近。

  它包括文艺家的创作主张、艺术趣味、审美见解、表现方法等几方面,这是形成文艺流派的最重要条件。

  例如20世纪中叶出现的西方的荒诞派戏剧,就是建立在西方一批戏剧家共同的主张反传统的基础上,采用了许多类似的荒诞的表现手法,如舞台形象的支离破碎,语言的颠三倒四,艺术表演的极度夸张等,从而构成整个戏剧的荒诞性。

  第三,文艺风格的相似性及艺术上的一定成就。

  文艺流派虽属于文艺家的结集,但必须以作品为实力的后盾,这些作品应当风格近似、质量上乘,并得到社会的公认,产生出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流派风格。

  例如现当代文学中的“京味小说派”就是以老舍为代表,聚集了邓友梅、刘绍棠、陈建功等一大批作家,写出了《骆驼祥子》、《那五》、《花街》、《找乐》等一大批具有浓郁京味特色的优秀作品。

  三、文艺流派的形式种类

  (一)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一些思想倾向、创作原则、审美追求相同或相近的作家自觉地结合起来,他们有共同的纲领、一定的组织和社团名称,甚至发表宣言、出版自己的刊物。

  例如20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未来派,就是以诗人马里内蒂为首,结集了帕尔塞斯齐、戈维尼等作家,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出版《未来主义宣言集》、《未来主义诗集》、《未来主义戏剧作品集》等,系统宣扬他们“摒弃全部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的过激主张,并将它扩展到绘画领域和欧洲其他国家,产生过巨大影响。

  (二)没有共同的纲领、组织,而是以一个或几个有成就的名作家为核心,以他们的理论和创作为规范、榜样,形成一些追随者,被后人称为流派。

  例如宋代的“江西诗派”的创始者黄庭坚创造出一种瘦硬生涩的新诗体,并有一套诸如“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等独特的诗歌理论。他的门徒很多,纷纷效仿他的创作主张和古怪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风靡一时,成为一个影响很大的文学流派。

  (三)没有纲领、组织和共同的创作理论,但在创作上如题材、风格手法、地域特色等方面却显示出某种一致的特点,被评论家追加为流派。

  例如对于宋代的词坛,后人习惯把它分为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以秦(观)李(清照)

  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格律派”,就主要是从他们词风的特色上着眼的。

  四、文艺流派的性质和作用

  (一)文艺流派的性质

  一是带有阶级斗争、政治斗争色彩的。这类流派大多代表着某个阶级的政治利益、阶级利益,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它们往往有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之分。

  二是不带有阶级斗争性质而属于文艺思想中不同观点、主张之间的差别,存在积极与消极,革新与保守的区分。

  三是属于文艺家内部的不同艺术风格之别。

  从艺术水准、审美标准来看,它们可以有高低、雅俗之分,但彼此之间没有对立的因素,一般不涉及政治观念或文艺主张的冲突,完全可以百花齐放,同时并存,相互促进。

  (二)文艺流派的作用

  1、有利于各种艺术风格的相互比较、学习,有利于不同艺术方法的交流、吸收,这对于提高文艺创作质量,拓展文艺创作的视野,促进文艺的新陈代谢,无疑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有利于不同风格的自由竞争,也有利于文艺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概念

  风格、创作个性

  阳刚美

  阴柔美

  时代风格

  民族风格

  文艺流派

  文艺潮流

  二、思考题

  1、文艺风格的形成应具备哪些标志?

  2、文艺风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艺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怎样理解艺术风格同艺术家人格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5、文艺家群体形成一个文艺流派必须具备哪些共同条件?

  6、文艺流派大致有哪几种形式?

篇九:文艺评论为什么要注重艺术的分析

  

  文艺批评必须坚持以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和人性行测

  文艺批评是文学艺术健康兴旺、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贡献的理想标尺。近年来,文艺批评的发展受到媒体的热捧,出现了以宣传为主的“水深火热”局面,有些颇具“道士”精神的二元对立观见表现出强烈的爆炸性,这种激烈的讨论到处横行,使文艺批评失去了客观、严谨的态度。

  因此,在做文艺批评时,应该坚持以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和人性谅解的态度。首先,要把握文艺价值观的客观标准,尊重审美的客观性、超越性和永恒性,客观、公正、真实地把握本质要求,既反对偏激的文艺调理,也反对无视客观标准的意淫胡编。其次,要把握社会背景的人性观念,坚持文艺批评必须有关怀备至情深厚的包容精神,针对作品创作者要有一颗宽容之心,能够尊重他人的文化心灵,避免陈腐老套的批评方式,引导作者深入思考,积极导向理想状态。最后,要回归文学艺术本身,凭借大量的读书和学习探究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不断深化自身的审美定力,深入体会文学艺术洗礼出来的温馨感受,以此来理性辩证文艺批评,用自身的精神阅尽文学艺术的美妙风景。

  总之,文艺批评必须坚持以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和人性谅解为原则,将文学艺术把握在自己的思想把控中,这才能做出有价值的文艺批评,为期待在文学艺术发展上形成一种谦逊而务实的精神态度,谱写文学艺术的丰碑。

推荐访问:文艺评论为什么要注重艺术的分析 文艺 注重 艺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