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优公文网 - www.hanzhu666.com 2024年04月20日 16:57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充分体现课改新理念

作者: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11-29 19:00: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充分体现课改新理念,供大家参考。

充分体现课改新理念

 

 充分体现课改新理念

  着重考生能力考查 袁韬

  (四川巴中市五中

 636000)

  关键词:

  课改理念

 能力立意 2006 年高考数学试题, 继续坚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 的原则, 体现“稳中求进, 稳中求新” 的命题思想; 重视高中数学“三基”考查, 同时突出主干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传统题目和“新” 题交相辉映。

 题目 的设计对空间想象, 分析推理, 归纳猜想等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往年有所提高, 同时对数学语言的阅读、 理解、 转化、 表达能力要求仍然较高, 继续以数学为载体, 考查学生在数学概念迁移到不同情景下挖掘问题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紧扣高考大纲精神, 充分体现课改新理念 1、 函数是中学数学核心内容, 也是历届高考命题重点、 热点。

  题 1 (全国卷Ⅰ .17)

 △ABC 的三个内角为 A、 B、 C, 求当 A 为何值时,cosA+2cosB+C2 取得最大值, 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解:

 由 A+B+C=π 得B+C2 =π2 — A2

 ∴cosA+2cosB+C2 = cosA+2sinA2 =-2(sinA2 -12 )2+ 32 ≤32

 当 sinA2 =12 即 A=π3 时, cosA+2cosB+C2 取得最大值32

 点评:

 本题属易题, 考查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化简整理及三角函数的性质的掌握,降低了对三角变换的考查, 而加强了 对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考查。

 突出能力立意,加强知识性和应用性考查。

 以三角函数为工具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 要求学生树立数形结合的意识。

 题 2 (全国卷Ⅰ .12)

 已知函数 f(x)

 =1+x1-x -ax (1)

 设 a>0, 讨论 y = f(x)

 的单调性。

 (2)

 若对任意 x∈(0,1)恒有 f(x)

 >1, 求 a 的取值范围。

 解 :

 (1)

 对 f(x)

 求导得 f′ (x)=2-a(1-x2)2

 (1-x)-ax

 (x≠1)

 当 0<a<2 时:

 h(x) =2-a(1-x 恒成立, 则 f′ (x) >0。

  在(- ∞,1)

 和(1, +∞)

 上 f(x)

 为增函数。

 2)

 =ax2+(2-a)>0 当 a≥2 时考查 ax2+2-a<0 得 x∈(-aa2−,aa2−)

 时 f′ (x)<0

 ∴在22(,),(,1),(1,)aaaa−−−∞+∞ 上 f(x)

 为增函数 在(—aa2−,aa2−)

 上 f(x)

 为减函数 (2)

 构造函数 g(x)= f(x)

 —1 对一切 x∈ (0, 1)

 都有 g(x)>0 ∵g(0)=0

 即有 g(x) >g(0)

 ∴ 只须 g (x)在[0, 1)上单调递增。

 而 g′ (x)= f′ (x)=ax2+2-a(1-x)2

 0axe−≥ 只需220axa+ −≥恒成立, 从而在[0,1)x∈时 2(1)2ax−≤恒成立 ,

 即221ax≤−。

 而21-x2 在[0, 1)

 的最小值是 2 ∴对任意 x∈ (0, 1) 恒有 f(x)

 >1 时, 点评:

 导数既是新教材新增内容, 是今后学习的必需工具之一, 又是函数、2a ≤。

 解析几何的交汇点, 有着重要的工具作用。

 笔者发现-ax(1-x)2 >0 恒成立, 因而转化为考查二次函数 h(x)=ax2+(2—a)当 0<a<2 时, h(x) >0 恒成立。

 在第(2)问中, 构造新函数 g(x)=f(x) —1, 而 g′ (x)= f′ (x)且易发现 g(x)在(0, 1)

 上单增, 再分离变量 a 就易得 a≤2, 从而使较复杂的分类讨论变得有趣了 。

 2、 几何与代数内容平分秋色。(见下表)

 平面几何 2(1)

 2(2)

 选择填空题 立体几何 解析几何 2(3)

 分值 29(28)

 解答题 0(1)

 1(1)

 1(1)

 24(36)

 (注:

 括号内为文科试题)

 合计:

 理科几何 53 分, 文科几何 64 分。

 约 40%左右 3、 概率与统计是新课程特别重视的内容, 几何增加学习向量, 代数增加学习微积分是新课程重要举措, 也是高考命题重点之一。

  题 3(全国卷Ⅱ .7)

 已知平面α ⊥ β , A∈ α , B∈ β ,

 AB 与两平面α 、 β 所成的角分别为π4 和π6 。

 αβABA′ B′

 过 A、 B 作别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 垂足为 A′ , B′ , 则 AB:

 A′ B′ =(

 )

 A、 2 :

 1

 B、 3 :

 1

 C、 3 :

 2

  D、 4 :

 3  ,ABm=,

  ABAA=+解:

 设""1A B = """"A BB B+   ∴2222""""ABAAA BB B=++   即 m2=(m2 )2+1+(22 m)2

  ∴

 m =2 点评:

 因为向量""""AA ,A B ,B B   两两垂直, 所以由""""AB=AA +AB +B B    两边平方及22AB =|AB|  得方程, 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运算。

 二、 强调基础、 强调应用、 强调创新。

 1、 重视“双基” 的考查 2、 考应用是高考命题热点(线性规划, 药品试验, 成品检验等)

 3、 创新在本次命题中表现不俗, 立足中学教材, 高于中学教材。

 题 4(全国卷Ⅱ .12)

 函数 f(x) =∑=191n| x-n| 的最小值为(

  )。

 A 190

 B 171

  C 90

  D 45 解:

 先观察(1)

  A

 B

  (2)

 A

  B

 C

  1

  2

  1

 2

 3 发现(1)

 中任意位置到 A、 B 两端的距离和均等于 1。(2)

 中只有在中间位置点B 到 A、 B、 C 三点的距离和才有最小值 2, 因而猜想从 1 到 19 这 19 个位置, 只有在中间 10 到两边各点的距离和才有最小值, 最后验证∑=191n| x- n| ≥∑=191n|10-n| =2(9+8+…+2+1)

 =90

  故选 C 点评:

 本题有新的创意, 新突破, 考查学生归纳猜想能力。

 三、 缩小考试范围, 难易适中, 增加灵活性, 着重能力的考查。

 1、 缩小范围, 难易适中, 如复数只考计算能力。

 题 5(全国卷Ⅰ .5)

 如果(m2+i)(1+ m i)

 是实数, 则实数 m=______ 解:

 A=(m2+ i)(1+ mi)

 =(m2-m)

 +(m3+1) i 要使 A 为实数只有 m3+1=0 即 m= -1。

 点评:

 本题属易题, 考查复数中最基础的计算及 i 2=-1 的使用。

 2、 增加灵活性, 着重能力的考察。

 (1)

 构造函数, 构造方程的能力。

 题 6(全国卷Ⅰ .10)

 设{an} 是公差为正数的等差数列, 若 a1+a2+a3=15 a1·a2·a3=80 则 a11+a12+a13 =(

  )

 A、 120

 B、 105

  C、 90

 D、 75

 解:

 易知 a2=5, 则 a1+a3=10

 a1a3=16 构造 χ2-10 χ +16=0 得 a1=2, a3=8 ∴a11+a12+a13=3a12=3(2+11×3)

 =105

  故选 B 点评:

 由{an} 是公差为正数的等差数列得 ai<ai+1且 ai-1+ai+1=2ai再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可求出 a1=2

  d=a3-a12 =3, 本题较容易, 但也着重突出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

 (2)

 归纳猜想能力。

 题 7(全国卷Ⅰ .9)

 设平面向量 a1, a2, a3 的和 a1+a2+a3=0, 如果平面向量 b1, b2, b3满足|bi|=2|ai|, 且 ai顺时针旋转 30° 后与 b i同向, 其中 i=1、 2、 3 则 A、 -b1+b2+b3= 0

  B、 b1-b2+ b3=0

 C、 b1+b2-b3 = 0

  D、 b1+b2+b3=0 点评:

 大胆猜想, 合理验证。

 本题仅是伸长后同时顺时针旋转 30° 。

 肯定答 案与 a1+a2+a3 = 0 有关, 即验证 b1+b2+b3 =2(a1+a2+a3)()6ieπ− = 0

 故选D

 (3)数形结合能力 题 8(全国卷 I.8)

 抛物 线 y=-x2上的点到直线 4x+3y-8=0 的距离的最小值是 A、43

  B、75

 C、85

 D、 3

 γ

 解:

 画出草图, 易知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即可求解。

  χ

 先求导 y′ =-2x 易得 x0= 23 即切点 P(23 , - 49 )

 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d=| 4·23 +3(-49 )

 -8|5 =43

  故选 A 点评:

 数形结合在解题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 不仅直观易于寻找解题途径, 而且能避免繁杂的计算和推理,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运用参数和参数方程简化运算 题 9(全国卷Ⅱ . 15)

 过点(1,2 )

 的直线 L 将圆(x-2)2+y2=4 分成两段弧, 当劣弧所对的圆心角最小时直线 L 的斜率 k=__________ 解:

 设过(1、2 )

 的直线参数方程为:

 x=1+tcosα

  γ

 o p E

  (t 为参数)

 代入圆的方程中得:

 y= 2 +tsinα

  χ

 t2-2t(cosα -2

 sinα )

 -1=0

 弦 DE=|t1-t2|=4sin2 −cos4(2+)αα ≥4 =2

 当且仅当 cosα - 2 sinα =0

 即 k=22 时 DE 有最小值。

 点评:

 充分利用参数的几何意义, AD= t1, AE= t2, 要使劣弧所对的圆心角最小, 即弦 DE 有最小值, 因而 k=tgα =22 。

 题 10(全国卷Ⅰ . 2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0y 中有一个以 F1(0, - 3 )

 和F2(0,3 )

 为焦点, 离心率为23的椭圆, 设椭圆在第一象限的部分为曲线 C,动点 P 在 C 上, C 在点 P 处的切线与 X、 Y 轴的交点分别为 A、 B 且向量      OMOA OB+=求(1)

 点 M 的轨迹方程

  (2)

 OM 的最小值

 y 解 :

 (1)

 由 e=23=ac

  c= 3 得 a=2, 易知椭圆方程 x2+42y=1

  M

 2 设 M(x,y)

 设动切线 y=kx+y0代入 C 中令△=0

  P

 x 解得:y0=42+k

 ∴切线方程 y=kx+42+k 横截距:

 x0 =kk−+ 42

  纵截距:

 y0 =42+k(x0>1, y0>2)

 消去参数 k 得 x -2+4y-2=1(x>1,y>2) (2) OM =2020yx +=345454422222=+≥++=+++kkkkk 当且仅当2k =2, 即 K=-2 等号成立。

 ∴ OM 的最小值为 3。

 点评:

 圆锥曲线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 主要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动点轨迹方程, 范围与最值等方面的问题。

 考查学生观察、 联想类比、 抽象、 转化、 构造等理性思维能力, 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A D ·

 C P ·

 O 1 A O B

 最后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今年高考的立体几何题很有思考的空间。

 题 11、(全国卷Ι . 19)

 如图, L1、 L2是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 MN 是它们的公垂线段, 点 A、 B 在 L1上, C 在 L2上, AM=MB=MN 。

 ι1

  (1)证明 AC⊥NB

 χ A

 D

 C

  (2)若∠ACB=600求 NB 与平面 ABC 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1)

 ∵ AM=MB=MN

 ∴∠ANB=900

 N

  则 NA、 NB、 NC 两两互相垂直成右手系建立如图

  y

 所示坐标系 N-XYZ。

 B

  ι2 (0, 1,0)BN =M

 取 A(1,0,0)

 B(0,1,0)

 C(0,0,m)

 ,( 1,0,= −)ACm− ∵0AC BN⋅= ∴ ACBN⊥

 即

 AC⊥NB (2)

 由 MN⊥AB 且 AM=MB =MN 得 △NA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又 Rt△ANC≌Rt△BNC

 ∴ AC=BC

 即△ABC 是等边三角形   22222NAACNCABNB=−=− ∵ ACAB=  ∴

 1NCNB == ∴三棱锥 N—ABC 是正三棱锥。

 再取 AC 的中点 D(211( , 1, )22  1, 0,21)

 BD =− 是 BN在平面 ABC 上的射影 ∴COS∠NBD = 16332BN BD⋅  BN BD== 点评:

 本题构思新颖、 独特, 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 一改以往的考柱、 锥图形为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 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特别是使用向量代数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能力, 以顺应几何的改革方向。

 总之, 2006 年高考数学试卷全面走进新课改, 注意结合向量、 导数等新增加的内容, 从函数、 导数、 方程、 三角函数与三角变换、 平面问题与空间图形, 转换与联系等重点内容出发, 构建知识网络; 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

 在知识交汇点上设计试题, 注重双基和能力并举, 强化对考生个性品质的考查。

 在平淡中考基础, 在交汇点处考综合, 在创新中考能力, 多层次, 多视点地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潜能。

 让我们一起关注高考的新动向, 共同体会高考试题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试验)· [m]· 北京 :z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刘中山, 2006 年高考数学“新” 题点评。《中学教研》(数学)· 2006· 9 3、 王卫华、 刘玉芬, 导数的几点妙用《中学教研》(数学)· 2006· 9

推荐访问:充分体现课改新理念 充分体现 课改 新理念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