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优公文网 - www.hanzhu666.com 2024年05月17日 13:48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自我提高自我革命

作者: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11-27 09:42: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我提高自我革命,供大家参考。

自我提高自我革命

 

 自我提高自我革命 了解一个民族的过去就要去学习这个民族的历史,而遇见一个民族的未来,我认为就需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教育。佐藤学作为日本教育界的大家,《静悄悄的革命》是他的作品,我相信他的作品能告诉我们一部分真正的日本教育。

 书中他提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逸这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然而……无论访问哪个教室,大同小异的教学却极易让人产生误会,以为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这是一个很好的发现,我也注意到很多学校,尤其是一些有特色的学校喜欢把教学模式化,而且这种做法似乎还有很好的哲理基础——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方法达成教学目标。不过,我还注意到这些搞教学模式的学校,并不是都成功了。有的教学模式,把一堂 45 分钟的课硬生生的分成若干个时间段,比如第 10 到底 20 分钟一定要进行学生的合作互动,要放开了让学生讨论;又比如临下课的 5 分钟,必须给学生布置一个小测验,看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那些学校的教学管理者能把这样的做法换一万种说辞,说的甚有价值。但是学校在区域内的排名下降了,孩子们升学的数量减少了。也有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若干个环节,但是教学管理者要求教师灵活的组合教学环节,甚至在有些课型上可要减少一至两个环节。教师的束缚减少了,时间久

 了,教学模式中最适合学情、教情的环节凸显出来了,教的人和管的人都认可这个凸显出来的环节,甚至把这个环节做成了特色。这样的学校在区域范围的成绩是平稳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应该保持灵活,应该让真正的教育者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过佐藤学到底想说什么呢? 书中还提到“在一个初中和两个学校学里,我 3 天观察了5 节课的教学,一节社会、一节英语、一节语文和两节数学。上周,我还观察了两个小学的生活科、音乐、语文、理科(科学)和体育。” 我记起一次会议上,有人提出因为不搞公开的讲课比赛,所以很难发现优秀的教师。当时,我对这就话里的观点就很不认同。我在想,为什么要把一片一片的教师送到您面前展示,您才能挑出优秀的教师,那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现代的选秀节目,想起了古时候君王选妃,那到底是为了迎合评委的口味进行的表演,又或者是居高临下的行政做派?教师之间谁更优秀必须进行比较,比较就一定要有一个适合当时当地学情、教情的标准,这些都没问题。但是必须得有公开讲课,必须得把教师“送过去”,这样不好。我们看看佐藤学博士,人家是离开办公室的沙发椅,走进了教室,真是以一种研究者而不是管理者的身份,观察课堂教学。他的观察涉及了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段,这样的观察才能具有普遍性,才能得出更有价值的研究结论。我想这是作为一个教育教学

 研究者首先应该学会的,这不仅仅是勤勉,还包括能给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而不是不停地扮演评委。

 我读了很小的一段就匆匆放下了,这打破了读《泰戈尔诗选》时读书最短时的记录。不是因为文章篇幅比《泰戈尔诗选》短,而是我觉得我似乎对这本书有很好的兴趣,它也能激发我去思考,我觉得这很好,放上一晚应该能让我更迫切的想要阅读他。

 书中提到“这一深化在日本、韩国、朝鲜、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旧儒教圈的国家或地区,可以说是其学习观的特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几个地方在把‘主体性’绝对化的同时,其教学的状况又是世界各国中,被大一统教学形式最顽固地支配着的地方。” 我记得很久以前从报纸上看到过一幅漫画,画中两个人,一个在实验室内用显微镜观察着不知什么东西,代表着科研人员群体;另一个人则是从门外探进头来,用一个放大镜观察者搞科研的人。漫画的题目似乎是“研究研究者的人”。写到这里,我也打开浏览器尝试搜索,没有结果。或许像后者那样的人已经被网络中的主流文化淡忘了,但也说不定是已经习以为常了。佐藤学博士提到的学生的主体性是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的。教育是为了传递,让对方能够熟练掌握教育者传授的信息。“对方”实际上就是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本质上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正小佐藤学博士讲的那样,这件教

 育中最可被誉为真知灼见的“主体性”在中华文化圈中,硬生生的绝对化了。是因为我们一贯的务实,还是因为我们迫切的需要一切都加快速度,又或者是夹杂了一切功利于其中,使“主体性”开始扭曲? 我又想起大概 2006 年前后看过的一些公开课,个别公开课还是受到很高级别的表彰的。课堂里教师为了体现创新,把桌凳摆放的五花八门;为了体现学生是主体,把课堂搞得像农贸市场。看了就让人厌烦,可偏偏有的专家四处为之高歌。

 我这样表达我心目中的好课。我觉得一堂好课,最起码要能够达成这堂课应该达成的基本目标,也就是完成课表的要求。层次再高一点的,就是这堂课要能够局部的或者完整的达成这个学科教学应该达成的目标。不能达标的课不是好课,甚至都不能叫做课。一堂能达标的课就是好课吗?自然还不够,这就好比生活中,我们去办一件事,事情办不成就不是个事,办成了也不一定是好事,要能够体现出真、善、美,这才是个事。同样是个事,能让参与到事情中的所有人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或者物质上的极大满足,这样的事情才是会被人民群众记住的事情,才是历史津津乐道的事情,才是好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曾经在我们还很青涩的那个年代里,某一位恩师在课堂上有那么一席话,或者一个比方,或者一个道理,到今天我们都记得,而且每每给我们自己的学生讲

 起同样的内容,都不自觉地引用那位恩师的种种。一堂好课就是要给学生留下这样的效果,哪怕只有几个这样的创意也好。

 自古中华文化圈就有一个现象,那些什么什么子,类似于今天的什么什么家,他们总想把一些好的创意总结、内化成千古不变的真理,似乎这样就可以让肉身和思想长生不灭一样。殊不知他们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把“主体性”冠在了方法上,或者说冠在了教师自己的教学创意上,他们分明就是“学生主体性”的冒牌货。

 所以,我同意佐藤学博士发现了一个确实存在的现象,但对于学生主体性绝对化,我是不赞同的,我认为应该是学生主体性的镜像化。

 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悬在半空中的主体。刚接触这个题目,我在想,“悬在半空中”是个什么意思,想说主体即将起飞,还是想说主体没法脚踏实地呢?且等到读完这一部分吧。

 佐藤学博士正确的说明了“主体性”神话的错误,即割裂了学生和其他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二战以来“主体性”神话不仅没有产生有价值的影响,反倒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表达了一种质疑,因为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可能是会随着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的,“主体性”神话否定了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意考虑学生可能存

 在的变化着的需要、愿望、态度了,这是很让人遗憾的。

 这一部分中,有一小段文字不好理解:“在欧美,‘主体(subject)’这一概念是作为‘家属、从属’的意义来考虑的,这样以来也许就明了了。在欧美,神、自然、国家、真理、民众的意志等,由于成为超越自身的从属者。而被认为获得了‘主体性’。学习的‘主体性’要求的‘谦虚’正式源于这样的‘主体=从属’的思想方法。”

  我也查了以下“主体(subject)”的意思,做形容词解释的时候是“须服从……的”或者“(在君主等)统治下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佐藤学博士提及的“神、自然、国家、真理、民众的意志”等作为一个事物,也不是完全独立,他们也要从属于其他事物,或者可以解释为都不是至高无上,可以为所欲为的。也正是因为“主体性”不能为所欲为,所以就必须考虑和其他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于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具备如同“谦虚”这样的品质。学生谦虚,于是会去模仿、学习其他人,和他人讨论、合作,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主体性”一旦完全独立,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和其他教学要素互动的能力。

  书中中有一段表达了“悬在半空中”的意思,不过稍微有些模糊:“我国的‘主体性’的意思,可以说,是从一切从属关系或制约中获得自由,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思想而行动。

 这样的‘主体性’不成了‘我行我素了吗?’进一步说,这样的‘主体性’难道不是丧失了其应有的从属关系而成为悬在半空中的‘主体’吗?” 语言中,佐藤学直接指出了日本教育中“主体性”神话的错误所在,也就是我们刚才分析的,学生在教学中完全独立了,甚至可以理解成孤立了,因为他们“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思想而行动”而不考虑其他教学要素的感受。

 我们中国文化中讲究“接地气”的,即广泛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踏踏实实、深入人心。所以一个人,越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就越应该去“接地气”,这与“主体(subject)”越独立就月应该重视从属关系是一样的。所以第三部分的“悬在半空中”我理解就是孤立的意思。

 教育是要让学生更加适应人类的社会属性,以至让社会更和谐。如果像佐藤学博士到过的初中和两所学校,甚至于日本的全民教育,都这样教育学生走向孤立,不考虑其他要素的感受,我行我素的话。我想,从社会属性和社会和谐的角度分析,是很可怕。我们自己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切记这一点。

 书中提到 “下一节中,我将聚焦这一‘主体性’神话的若干具体问题,就促进学生的自立性和自律性——‘教师’、‘教材’、‘学生(同伴)’、‘学习环境’四要素的相关变量——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在佐藤学博士的这段话中,他表达了对学生自立和自律的关注,我想是这是他对“主体性”神话设计的突破口。这两个词选的很好,每个词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同时又互有从属关系。“自立”表达了很强烈的独立性,但是如果不能做到自我约束,那就会变得我行我素,失去本应该具有的社会属性,有可能被排斥在人群之外,自立但不能自律的教育是失败的。“自律”也表达了一定得独立性,即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自己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法则进行活动,但是如果自律者不能自立,完全靠别人的法则进行活动的话,这样的学生就会成为其他人的奴仆,自律但不能自律的教育也不符合当代世界的核心价值。像佐藤学博士这样,能考虑到培养学生时注意这两个词的价值,这是很值得赞誉的。

  到今天,这本书还没有读完,每天都有些感悟,甚至会刷新过去的一些认识。感觉佐藤学博士讲的不仅仅是日本教育的情况,目前的我们,在课堂上也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希望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理解能够为解决我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找到答案。

推荐访问:自我提高自我革命 自我 革命 提高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