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优公文网 - www.hanzhu666.com 2024年05月11日 14:41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先进典型

作者: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11-25 17:24: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先进典型,供大家参考。

先进典型

 

 裴春亮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2012 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

  新农村建设的领航人

  ——记河南省辉县市张乡 村裴寨村党支部书记、 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

 告别土坯房, 住进“小洋楼” ; 告别地窖水, 喝上自 来水; 告别“靠天收” , 用上“自 流灌” ; 告别“囊中涩” ,种上大棚菜。

 短短几年时间, 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 裴寨村从一个省级扶贫村变成了 远近闻名 的“明星村” , 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 可谓是功不可没。

 荒山秃岭变社区 村民实现安居梦

  裴春亮自 幼家境贫寒, 屡遭磨难, 几乎是吃百家饭、 穿百家衣长大。

 裴春亮 16 岁时, 老父亲去世, 是村集体刨了两棵树做了 棺材、 党员 干部凑钱买来送老衣、 乡 亲们东家一升米、 西家一把柴帮着安葬了 父亲。

 从那时起, 裴春亮就暗暗发誓:

 一定要改变自 己的命运, 报答乡 亲们的大恩大德。

 改革开放和党的富民政策让裴春亮看准了 前进的方向。他从修电器、 开饭店等小生意起步, 发展到如今集酒店经营、机械铸造、 水泥建材于一体的农民企业家。

 怀着朴素的报恩思想, 富裕起来的裴春亮不忘反哺故里。

 2005 年 4 月 , 裴寨村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 渴望致富的乡 亲们推举裴春亮当上了 村委会主任。

 裴春亮上任以后, 为

 村里架桥、 修路、 安路灯, 购买两台大型农机让群众免费使用。

 为了 实现村民们安居乐业的梦想, 他个人出资为村里的每一户 人家建楼房。

 2008 年 12 月 , 全村 153 户 村民告别土坯房, 全部搬进了 “小洋楼” 。

 农工商业齐发展 人人“乐业” 有钱赚

  “住上了 新房子, 还得让社区居民人人有活干, 家家有钱赚。

 这样, 长久的好日 子才有保障。

 ” 为此, 裴春亮让村民家家户 户 入股份, 多方筹资 10 亿多元建起了 年产能力 500万吨的春江水泥有限公司 , 成立了 春江集团。

 经过几年的发展, 春江集团现已扩展到金融、 化工、 发电、 旅游等多个领域。

 集团拥有员 工 3000 多人, 至少安置本社区 300 多名 居民在企业就业。

 有了 土地, 裴春亮决定发展温室大棚、 发展高效农业,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巨大的效能。

 为了 引 领群众发展大棚,社区党总支对农户 实行低价承包, 12 名 党员 干部带头组建了“辉县市裴寨蔬菜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 , 专门为群众提供原材料、 协调贷款、 提供技术支持等, 聘请农业技术专家来村里讲课。

 从 2010 年年底到现在, 裴寨社区在 500 亩流转承包的土地上发展塑料大棚 175 座、 钢架地温温室 34 座、3750 平方米玻璃温室 1 座, 辐射带动裴寨社区 5 个村的 200余户 、 526 人从事高效农业种植。

 与此同时, 长 1500 米, 宽50 米的裴寨商业街也已经形成规模, 建成门市楼房 600 多间,已有近 200 家商户 入驻经营, 社区居民在自 家门口 实现了 就业。

 谈起裴寨村这几年的变化, 结合自 家的实际情况, 一位村民激动地说:

 “我大儿子一家三口 在商业街开了 一家门市部, 一年收入 5 万元有保证; 我二儿子小两口 在春江集团上班, 两个人的工资每个月 将近 4 千元, 一年收入又是 4 万元;我和老伴承包了 三个钢架大棚, 每个大棚一年收入 10 万元,三个棚一年就是 30 万元, 除去承包费和各项开支, 一年收入估计能达到 10 万元的收入。

 在社区我们住着新楼房, 和城里人过的生活没两样, 你说我们这一家哪一样能离开春亮书记的功劳? ”

 创先争优作表率 乡 亲不富誓不休

  在裴寨社区创业园的路旁, 立了 一块大石头, 两面镌刻着醒目 的大字, 一面是“创先争优, 持之以恒, 科学发展,无愧时代” ; 另 一面写着“乡 亲们不富誓不休” 。

 为了 让党员 干部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更好地带领群众走致富道路, 裴春亮把年富力强的党员 分成五个小组, 让每一名 党员 根据自身的特长分别负责按照农业、 工业、 商业、 文教、 环卫等分成的五个“口 ” , 根据自 身特点让每一个党员 到不同的“口 ”去管理事务, 并成立了 “裴寨社区农工商综合服务中心” ,让他们担起重担, 各负其责。

 在建设大棚之初, 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 社区 12 名 党员 干部兑钱 6 万余元为大棚种植农户 安装了 压力罐、 接通了 水电。

 裴春亮更是个人出资 860 万元建设了 5000 立方米的山顶蓄水池, 铺设管道 11 公里, 解决了 裴寨村的用水难问题, 为发展温室大棚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党员 干部的引 导带动极大地提高了 群众发展高效温室的

 积极性, 裴寨村又投入近千万元建设了 规格更高的温室, 让群众承包经营。

 现在裴寨社区的居民:

 “在路东当农民, 在路西当工人, 公路两旁当商人, 住进社区是市民, 走进春江是主人, 来到夜校是读书人。

 ”

 破旧俗立新风 物质精神双进步

  在裴寨村的小区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文化石” , 上面镌刻着诸如“孝不是明天的事, 是今天的事, 是现在的事” ,“小成功靠个人, 大成功靠团队” 的话语。

 这些话语全都出自 村民之口 。

 在解决了 村民们的住房和就业问题之后, 裴春亮把目 光放在了 村民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提升上。

 裴寨新村村口 竖起了一面大镜子, 裴春亮说, 他希望通过照镜子让裴寨人自 警自省:

 除了 外表美, 心灵更要美。

 以前, 当地人办红白事喜欢相互攀比, 看谁家准备的肉多, 谁家请到的客人多, 非常浪费。

 为了 刹住这股铺张浪费的风气, 裴春亮专门在村里腾出 5 间房子, 成立红白事理事会, 制定制度章程, 集中办事, 坚决改变了 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习气。

 随着裴春亮和裴寨社区在全国影响力的逐步扩大, 越来越多的参观团队纷纷走进裴寨社区感受农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面对着众多的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 裴春亮并不在意, 因为他有更多的想法去实践, 更多的愿望去实现。

 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 ( 2013 年 3 月 )

  郭明义, 男 , 汉族, 1958 年 12 月 生, 中共党员 , 鞍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会候补委员 。

 1977 年 1 月 , 郭明义参军。

 当兵的五年里, 他从一个青涩小伙成长为一个好兵, 入伍第二年被评为“师学雷锋标兵” , 并于 1980 年, 先于同期士兵, 第一个入党。

 1982 年,郭明义复原到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工作, 先后从事7 个不同的工作, 可无论做什么都兢兢业业、 任劳任怨, 干一行爱一行、 钻一行精一行, 创造了 一流的业绩。

 15 年前,郭明义成为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

 从事这份“差事” 以来, 他坚持每天和一线职工奋战在一起, 抢着最累最脏最危险的活儿干。

 他每天提前 2 个小时到岗, 双休日 、 节假日 从不休息, 15 年里多干了 5 年的工作量。

 他制定出的养路技术标准、 考核办法等均在国内领先, 齐大山铁矿连年名列全国冶金矿山企业电铲、 生产汽车效率第一名 。

 鞍钢先进生产者、 精神文明建设标兵、 优秀共产党员 、 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道德模范、 特等劳动模范, 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 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等, 他所获的荣誉称号数不胜数。

 郭明义是一个追求纯粹的人, 做好事不求人知, 矢志不渝地追求真善美。

 1990 年开始, 他坚持 20 余年无偿献血 55

 次, 累计献血量达 6 万多毫升, 相当于自 身总血量近 10 倍。2005 年, 鞍山有了 血小板提取设备, 他几乎月 月 捐献血小板。2006 年, 一位工友的女儿患了 白血病, 另 一位工友的儿子患了 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症, 他不仅带头捐款, 还用各种方式发动大家捐献爱心, 最终使两个孩子都得到救助。

 2007 年 2月 , 鞍山市中心血站血源告急, 向他求援。

 郭明义写了 一份无偿献血倡议书, 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地进行宣传, 最终“齐矿” 100 多名 职工参加了 无偿献血, 总献血量达到 2 万多毫升。

 之后, 郭明义先后友组织了 10 与此大规模献血, 累计献血量达到 10 万多毫升。

 2008 年, 鞍山市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 成立, 郭明义被推选为队长。

 2008 年 12月 , 郭明义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

 1994 年, 因为一部电视短片, 郭明义第一次向一名 岫岩山区的失学儿童伸出援手。

 一个月 内为他寄去了 400 元钱,可当时他的月 收入不足 600 元, 15 年来, 他累计捐款 7 万多元, 让 100 多名 贫困儿童重新走进了 课堂。

 郭明义是工友们的贴心人, 他所在采矿作业区的一个班组 30 名 工友中有 23人受过他的直接资助。

 给别人捐款, 他从未有过丝毫犹豫。而对自 己, 哪怕花一分钱也要再三掂量。

 很长一段时间, 郭明义不吃午饭; 所有的补助和荣誉奖励, 都成为他的捐款。他一年四季都穿工作服, 全家人至今还是挤在市郊 80 年代中期所建的 40 平方米、 没有任何装修的单室里。

 德不孤, 必有邻。

 郭明义不仅自 己无怨无悔地无私奉献,还带动身边工友和全国各地志愿者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形成了 以他名 字命名 的爱心团队。

 目 前, 郭明义爱心团队下设的希望工程郭明义爱心联队、 郭明义无偿献血志愿者应急服务大队、 郭明义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大队等 7 个大队, 仅在鞍钢矿业就有成员 近万人, 全国已有 4 万余人加入到郭明义爱心团队, 全国各地不断传来郭明义爱心团队分队成立的消息。

 2010 年 8 月 1 日 , 胡锦涛总书记对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

 “郭明义同志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 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

 要大力宣传和弘扬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

 2010 年 10 月 开始, 郭明义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范围内做巡回报告, 感动和激励了 无数干部群众。

 2011 年 3 月 ,郭明义在新浪网上开通了 “鞍钢郭明义” 微博, 仅仅不到 9个月 , 关注的粉丝已经超过 400 万, 增长速度在所有博主中位列第一, 覆盖的网民已达 5800 多万。

 2011 年 4 月 和 7 月 ,话剧《郭明义》 和电影《郭明义》 相继推出, 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

 于此同时, 郭明义的爱心团队迅速发展壮大, 从 2010年 8 月 的 40 个分队, 猛增到如今的 160 多个分队、 6 万多人;一年多来, 郭明义爱心团队累计捐款 200 多万元, 建设希望小学 2 所, 资助贫困学生 6000 多人, 救助困难群众 4000 多

 人, 参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 5000 多人, 参加遗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 800 多人, 参加献爱心活动的人员 超过 20万人次。

 如今的郭明义, 仍然每天 5 点多上班, 提前 2 个小时在采场上奔波; 仍然住在鞍山市郊区、 那栋 80 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 40 平米的单室里; 依然每天为帮助困难孩子和群众而不知疲倦的操劳; 依然把做好事、 办实事作为自 己最大的快乐。在他的心中, 永远燃烧着为党分忧、 为企奉献、 为民解愁的热望, 始终在为了 和谐社会建设而不懈奋斗, 他是当之无愧的当代雷锋, 是当之无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者!

 党员 干部楷模杨善洲:

 60 年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 ( 2011 年 8 月 )

  “杨善洲, 杨善洲, 老牛拉车不回头, 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 二十多年绿荒山, 拼了 老命建林场, 创造资产几个亿, 分文不取乐悠悠……” 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 不仅唱出了 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 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 一名 共产党人 60年如一日 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杨善洲从 1953 年担任区委副书记起, 先后担任过县委副书记、 县委书记, 1977 年担任保山地委书记, 直至 1988年退休。

 他很少呆在机关, 大部分时间都在乡 下跑。

 碰上饭点, 老百姓吃什么, 他吃什么, 吃完结账。

 为提高亩产解决群众温饱, 他亲自 试验并示范推广“三岔九垄” 插秧法。

 直到现在, 保山当地群众插秧还沿用这个方法。

 他还推动了“坡地改梯田” 、 改籼稻为粳稻等试验田。1978 年至 1981 年保山的水稻单产在全省排第一, 保山获得“滇西粮仓” 的美誉, 杨善洲被人们称作“粮书记” 。

 他担任地委书记后, 按照政策, 组织部门上交了 他家人“农转非” 的报告, 他闻讯后坚决要求撤销了 报告。

 他的妻子和大女儿一辈子都在农村。

 他担任地县领导干部 30 多年, 可直到退休也没有能力为在农村的家盖一所像样的房子, 他家的房子曾经是全村最差的。

 杨善洲退休后回到大亮山林场种树, 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 万元在施甸县城附近买了 一块地, 勉强盖了 一幢新房。

 老伴找到他:

 能不能凑点钱, 帮娃们还账? 他东拼西凑仅拿出9600 元。

 为了 不拖累孩子们, 杨善洲做主把房子卖了 。

 1988 年 3 月 杨善洲退休后, 婉拒上级安排他到省城安享晚年的厚意, 走进施甸县大亮山, 与 15 名 职工一道开始了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

 那时, 就地取材搭起来的 40 多间油毛毡棚是大家的栖身处。

 1992 年, 大亮山林场盖起第一间砖瓦房, 他让给了 新来的技术员 。

 在四面透风漏雨的油毛毡棚, 老人一住就是 9年。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 却坚持不从林场领取报酬。

 最初的几年, 林场每月 给他补贴 70 元伙食费,后来调到 100 元。

 林场曾多次要给他一个月 500 元的补助,他总是一句话顶回来:

 “我上山是来种树的, 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

 22 个寒暑过去, 大亮山林场人工林面积达 5. 6 万亩, 经济价值超过 3 亿元。

 2009 年, 82 岁 的杨善洲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施甸县政府决定奖励杨善洲10 万元, 被他当场谢绝。

 经再三劝说, 他接下了 保山市委市政府奖励的 20 万元, 捐出 16 万元用于公益事业, 仅余 4 万元留给他一生愧疚的老伴。

 “杨善洲不仅是共产党员 的典范, 也是我们每个人做人、 做事的楷模。

 ”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杨福泉说。

推荐访问:先进典型 先进典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