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优公文网 - www.hanzhu666.com 2024年05月21日 04:41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校文化与“学校精神”(完整)

作者: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11-19 09:12: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文化与“学校精神”(完整),供大家参考。

学校文化与“学校精神”(完整)

 

 学校文化与“学校精神”

 【摘 要】

 学校文化一种特殊的群体文化, 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 是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 学风和政风的总和。

 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最高体现和概括。

 学校的文化积淀与“学校精神” 塑造相辅相成。

 我们要将学校文化做实、 做稳、做强、 做精, 使学校更有内涵、 有品位、 有特色、 有气质、 有精神!

 【关键词】

 学校文化; 学校内涵; 学校精神

 学校办学成功与否, 不仅取决于校长的学识、 才干、 魄力, 更取决于学校积淀了 怎样的校园文化及塑造了 怎样一种“学校精神”。

 一所学校要有一种精神, 一种文化底蕴。

  1.

 学校文化

 1. 1 什么是文化。

 笼统地说,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 地理、 风土人情、 传统习俗、 生活方式、文学艺术、 行为规范、 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等。

  文化是一种个性, 是学校建设、 管理、 发展的独特品格和风姿。

 它会表现于学校外在的物质形式, 比如建筑物的风格、 花草树木的布置等, 也表现在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特征及教育对象的行为当中。

  文化是一种品味, 体现发展的高度和深度, 体现一种魅力和魔力, 给

 人一种依赖和信任。

  文化是一种定式。

 文化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依靠人们有意无意的积累和沉淀。

 但是一旦具备雏形, 一旦稍显规模, 它产生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比任何行政指令不知要厉害多少倍。

 所以, 学校文化建设才一直深受人们重视。

 另外, 一旦某种负面的学校文化成了 气候, 要想拨乱反正,也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文化是一种品牌。

 学校要成为名校有多种实现路径。

 但是最厉害的名校, 其名气应该是源自该校独树一帜的文化。

  1. 2 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为全校师生所认同, 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学校精神、 学校传统、 文化、 教风、 追求目标、 行为方式的综合。

 它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文化, 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学校文化具有社会控制和社会化的功能。

 它代表一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生机, 并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行动。

  学校文化不仅包括了学生的文化活动, 更是以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 通过其外显方式表达学校的品牌, 通过其内隐方式制约全体师生在学校和社会的所有选择、 愿望和行为 。

 构成学校内所有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追求目标。

 学校文化具有传承性、 教育性、 规范性, 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制度、 环境、 人际关系和学校的校风、 学风和教风。

  学校文化特征的生成与学校文化积淀程度是学校发展的一大标志。

 学校文化之所以能够区别不同的学校, 是因为它决定了学校物质表象的内涵本质。

 学校文化是无形的, 但是是可以被感觉得到的信仰、 价值观、 思维与行动方式的总和。

 学校文化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 它反映了 人们的基本

 思维与行动方式的模式。

 在外观方面是一种已经成为全体师生习以为常的、 不需要思考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在内隐方面是一种被规定了的思维模式, 一旦违背了它就会感到不舒服和不自在。

 一个能提供优质服务的学校, 就是要确立和创造一种能够使学校全体师生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 能够积极地推动学校变革和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

 因此, 学校文化的内核是管理哲学和学校精神, 外显是学校风范。

  学校文化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 更是一种精神存在, 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 因此, 学校文化具有物质与精神文明, 以精神为主,所以按照文化结构的层次理论, 学校文化从性质上来讲, 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两个层次。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不断进步, 各种新文化的不断产生某些曾经属于现代化成果的文化成分逐渐进入传统领域。

 学校文化发展完善的过程又始终闪现着传统的身影。

  学校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 学校文化是联系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 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是学校未来之所在。

  1. 3 学校文化的结构。

 一所学校, 可以没有好师资、 好硬件, 但决不能没有好精神, 而好精神需要优秀学校文化的滋养。

 文化哲学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三个层面。

  (1)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精神文化是目 的, 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 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 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

 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

 体, 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 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 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 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 学有其所、 乐有其所,在求知、 求美、 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完善的设施、 合理的布局、 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 将使人心旷神怡、 赏心悦目, 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 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 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 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 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

 它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 价值观念、 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一个学校本质、 个性、 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 教风、 学风、 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①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 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 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

 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 校歌、 校徽和校旗上。

 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 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 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 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 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 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 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②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 作风和风格, 是教师道德品质、 文化知识水平、 教育理论、

 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

 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 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是人才的摇篮, 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 理应在“三育人” 即管理育人、 教书育人、 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 艰苦奋斗、 勤政廉政、 团结协作、 高效严谨、 服务周到、 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治学严谨、 认真负责、 耐心细致、 开拓进取的教风, 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 积极向上、 严谨求实、 尊师重教、 遵纪守法、 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总之, 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③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 生活习惯、 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优良学风像校风、 教风一样, 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 对培养学生成为德、 智、 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都有重要意义。

  ④学校人际关系建设。

 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 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 教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 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 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3)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 仪式和规章制度, 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 规范了师生的行为, 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 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

 不够的, 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 因此, 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也就是说, 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 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 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 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 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 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 决定性的作用。

  2.

 学校精神 所谓学校精神, 就是赋予学校以价值、 活力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 学校意识、 学校行为风格等特征面貌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活跃、弥散于学校这一特定组织内部, 并归属于学校文化范畴, 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

 如果把学校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那么学校精神则属于隐性课程。

 它通过创设一种能唤起师生高尚情感的精神、 心理环境, 由模仿、 暗示、 感染、 认同和内化来达到感化陶冶师生的目的, 把学校整体精神转化为个体精神, 实现学校精神个体化。

 它依附于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身上, 分为教师精神和学生精神, 具有社会辐射作用和精神陶冶作用。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

 现代学校培养的人不仅应具有宽广的知识, 还必须有鲜活的个性、 健全的人格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这一切都离不开学校精神的作用。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 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 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 价值体系、 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

 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 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 决定着学校的校风、 学风和教风, 归根到底决定并制

 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

 这种精神是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 它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 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 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 是学校的“精、气、 神”。

 它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 是学校群体凝聚力、 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精神, 就会变成一个毫无生命的楼房和建筑物的集合。

 相反, 当人们走进一所具有鲜明精神特色的学校, 一定会处处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存在。

 从学校的建筑、 布局到校长、 教职工和学生的一言一行,再到学校的一砖一瓦、 一草一木, 人们会明显感到凝聚着一种精神力量,那是一种精神魅力, 是一种激涌着、 富有生命力、 令人感动、 奔腾激越的学校精神所创设出的氛围。

  在教育领域中, 文化的力量也正成为推动教育发展与进步的动力。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的巨大力量, 是一种优秀的隐型教育课程。

 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

 而学校精神的培育, 是提升学校文化的重要方面。

  3.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最高体现和概括 放眼我们的周围, 仅靠金钱堆积、 缺乏精神底气的学校比比皆是。

 如何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塑造起经得住社会和历史考验的、 能为公众认同、 并能几代几十代传承接续的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学校精神是学校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 是学校历久弥新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对于凸显和稳定一所学校的形象、 特色、 风格和水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学校普遍推崇的风尚、 习惯、 准则。

 学校精神的塑造重在营造观念文化。

 校训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象征, 是学校办学育人的追求, 也是学校校园文化个性的鲜明标识。

 它往往能熏陶师生, 提升师生的品位, 激励其奋斗,甚至影响其一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 校训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校训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作用, 所以许多名校都很重视校训的总结提炼和恰当表述, 都很重视校训的解释、 传承, 并且随着时代变化对校训内涵进行不断丰富。

 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北大的校训: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北京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再如某县城有两所市级重点高中, 一所高中有 6000 余名学生, 每天都有上万的学生成群结队地穿梭来往。

 周边的居民和那些小商小贩总说,这些学生是一中的、 谁谁谁是二中的他们一看就知道。

 学生都穿校服, 要分辨还不容易? 但两个学校的学生神情气质、 待人接物都各不相同, 差别非常明显。

 居民和商贩接触多了就能分辨出来。

 这与学校的概况, 学校的历史渊源、 学校的精神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见学校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最高体现和概括, 是一所学校的校风、 教风、学风和政风的总和。

 它能创造出一种潜在的、 弥漫的、 浸染于整个校园中的精神风范, 它能像春风化雨一样润物无声, 极大地影响学校师生的价值选择、 人格塑造、 学术氛围、 道德情操等, 有着强大的“文化效应场”。北大和清华两校虽近在咫尺, 但却有截然不同的办学理念, 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有...

推荐访问:学校文化与“学校精神” 学校 文化与 完整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