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优公文网 - www.hanzhu666.com 2024年05月19日 21:07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现状

作者: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11-18 11:06: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现状,供大家参考。

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现状

 

 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可以用多方面的指标来衡量, 但较能说明问题的,则是普九、 扫除青壮年文盲以及发展中学以上教育等层面, 下面以小学学龄童入学率、 小学五年巩固率、 小学毕业升学率、 小学辍学率、 初中辍学率、 每万人口中在校学生数等指标来对三大经济地带教育发展差距进行比较。

 第一, 普九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看, 我国三大地带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呈现出东部发展水平大于中部发展水平, 中部发展水平大于西部发展水平的格局。

 其中,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 以及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三项增长指标上的差距仍然很大。

 如 1998 年, 小学五年巩固率、 小学毕业升学率这两个指标,东西部相差 22. 81 个百分点和 10. 28 个百分点, 中西部相差 20. 81 个百分点和 9. 12个百分点。

 第二, 扫除青壮年文盲差距。

 1997 年, 文盲半文盲占 15 岁及 15 岁以上人口的比重, 东西部差距为 12. 61 个百分点, 中西部差距为 13. 42 个百分点。

 第三, 发展中学以上教育的差距。

 每万人口中的在校学生数, 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1997 年, 从每万人口中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的比例来看:

 东部地区为 31. 79 人, 中部地区为 22. 82 人, 西部地区为 20. 38 人, 东中部差距为 8. 97 人, 东西部差距为 11. 41 人。

 从高校规模的另一角度看, 三大地带拥有普通高校数的差距也很明显。

 1997 年, 东部地区拥有普通高校 483 所, 占全国比重47. 4%, 中部地区拥有普通高校 334 所, 占全国比重 32. 7%, 西部地区拥有普通高校203 所, 占全国比重 19. 9%。

 除了这些数字指标之外, 比较直接能体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还有教育资源的差距。

 教育资源包括软件与硬件, 软件主要指的是师资力量, 硬件主要指的是学校基础建设, 在许多发达地区, 很多学校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上已经向现代化一流学校迈进, 尤其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完成, 而在一些不发达地区, 很多学校却还在为各方面条件基本达标而努力, 根本谈不上任何信息化建设。

 这种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是中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基本国情。

  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原因探究

  (一)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根源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经济基础中的重要元素, 而教育属于上层建筑, 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区间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已成为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徵。

 东部地区生产力较发达, 因而经济、 社会发展快, 产业梯度也较高; 而西部地区生产力则相对落后, 经济、 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 产业梯度也较低, 其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 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是造成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地区间, 特别是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突出。

 各地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直接影响该地区支持教育发展的经济实力, 特别是直接影响该地区教育发展的程度。

 经济落后往往导致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 并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在人才培养上的差距。

 而由此循环发展, 必然导致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发展与发达地区在相比较中陷入了更大的劣势之中。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还导致了巨大的地区差距、 城乡 差距和贫富分化,从而直接影响各地区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 进而影响社会成员对于教育支出的能力。

 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也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经济对教育的需求程度, 而经济对教育的需求程度, 又往往是教育发展的深层次动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水平和结构决定着教育的层次与结构; 而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基础, 教育水平的发达必然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而教育水平的落后必然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制约作用。

 (三) 制度性不平等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原因之一

  制度性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 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平等。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育需求不断增长, 教育资源相对短缺。

 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间的矛盾, 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之间的矛盾,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

 然而针对有限的教育资源, 当前的配置并未体现出“注意规则的公平, 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 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 以主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的发展要求, 而相反的是教育资源明显向发达地区、 城镇地区倾斜, 从而愈发拉大了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的差距。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 差别的“城市中心” 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维定势, 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 包括教育政策之中, 并致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往往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

 其作用于教育领域的结果是使城市和农村儿童、 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童在教育环境、 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被明显忽略,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 既有历史的影响, 又有现实的原因。除上述各点, 历史文化、 地域环境, 自然条件、 传统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等也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因素之一。

 解决之道

  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 既是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 同时又作为一个制约因素, 进一步加剧我国社会、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

 教育发展地区间的差距, 不但会加剧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 同时还会造成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现象, 即广大的青少年儿童难以实现受教育机会的真正平等。进而会影响就业机会乃至参与社会其它活动机会的平等, 最终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作者认为, 要解决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 应当采取以下的措施。

 1、 逐步完善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长期计划, 继续增加中央政府的投资力度

  1993 年,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了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巩固提高高等教育” 的战略发展目标。

 虽然国内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达到了这一目标, 但是一些落后的贫困地区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因此无论是从贫困地区现有经济的实际能力讲, 还是从促进教育发展机会平等的社会需要讲, 国家都应该给予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以特殊的扶持和帮助。

 2、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发展滞后的地区, 特别是中、 西部的贫困地区, 各级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要清醒地看到教育发展上的差距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增强发展教育事业的紧迫感, 切实在政策措施上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3、 动员和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发展贫困地区的的教育事业

 要逐步改变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 特别是在西部和中部的贫困地区, 除了进一步加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外, 还必须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4、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 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要缩小东部、 中部、 西部地区间的教育发展差距, 不能急于求成, 更不能只靠扩大投资规模, 追求数量来实现, 必须按照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 从实际出发, 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同时要认真转变教育思想, 使教育与当地的经济、 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提高办学的效益。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师资队伍薄弱和不稳定, 是造成各地区教育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应采取优惠政策, 吸引和稳定中西部教师队伍。

 同时, 应对现有师资加强业务培训, 并在生活和工作条件上给予关心和照顾, 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6、 加快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尽快实现优势教育资源共享

  在发达地区正大踏步地实施教育信息化之时, 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几乎还处于空白的状态, 而教育信息化的落后将更大程度地加剧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因此, 国家以及在教育信息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相关企业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 建立适合贫困地区的信息化运作模式, 尽早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使教育不平衡的现状趋于缓和, 为知识型社会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5 个中学生当中有 1 个曾经考虑自杀、 1000 人中有 6. 5 个人做过自杀计划……这些是今年 5 月间北京大学一所研究所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的数据。

 当江西师大郑晓江教授抛出以上数据时, 台下的老师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昨天上午,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 300 位教师济济一堂, “20 城市” 中小学现代班集体建设研究共同体首届论坛在杭州举行。

 这次论坛的重要议题是“生死观教育” 。

 自杀居青壮年死因首位

  “一名同学收到同班同学的一封恐吓信, 喝农药自杀了” 、 “一学生说了一句我失恋了, 我要跳楼,就从 4 楼跳下” 、 “由于不能回到大学本部上课, 5 名女生集体从二楼跳下” ……

  当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候, 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缺失越来越严重。

 因研究生死哲学而出名的郑晓江教授在昨天的报告中提到, 我们最新的官方调查数据显示, 15-30 岁的青壮年死亡原因中自杀是首位, 也有专家估计我国每年约有 25 万青少年自杀未遂。

 生死观教育刻不容缓

  “一名学生, 他的两位敬爱的老师在短期内相继离世, 使他感觉生命毫无意义; 另有一名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 出现自残行为, 用小刀割自己的手臂。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老师该做怎样的干预? ” 一名与会教师向郑教授请教。

 “每人发一根铅丝, 折出低谷和高峰来表现你心中生命的起伏。当有的人看到别人的低谷是那样的 ‘深’ ,他会突然意识到其实人世的不如意更有甚者。

 然后把铅丝翻转来看看, 低谷变成了高峰, 那是你获得的别人没有的际遇, 这个际遇也会带来很多收获。

 ” 郑教授说, 这是台湾经常实施的“生命教育” 课程。

 还有一个“比较法” , 就是把学生带到残疾儿童学校, 让他们一起生活一天,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拥有健全身体是一种何等的幸运时, 他也会懂得对生命的珍惜。

 “生命教育” 中有两个难题, 一个是青春期教育, 一个是生死观教育, 前者全国已经有不少城市做得颇有成效, 但生死观教育却还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郑教授说, 国内的生死观教育刻不容缓。

 -相关链接

  五大症状现学生心理问题

  1. 焦虑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 是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产生的一种紧张、 忧虑、 不安而兼有恐惧的消极的情绪状态。

 2. 冷漠冷漠是个体遇到挫折后的一种防御手段。

 具有这种性格的人, 缺乏进取精神, 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 终日随波逐流, 无所事事。

 3. 狭隘狭隘表现为受到委屈或遭到贬抑后, 思想上产生“意结” , 常常为一些小的意见和得失而烦恼, 不能自拔, 遇事好猜疑, 万事计较。

 4. 狂妄自大狂妄自大是对自己的品质和才能给予过高的估价而产生的一种虚狂的心理状态。

 具体表现为:

 自以为是、 任性逞能、 目中无人、 事事以我为中心等。

 5. 自卑自卑表现为完全丧失信心、 胆子小、 信心不足。

 病态的表现为:

 怕见生人, 手足无措, 唯恐别人笑话自己, 对前途完全失去信心, 人际关系冷漠。

 七大标准测学生心理健康

  1.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 接纳自 我。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 指人对自 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境。

 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 自信、 满足的心情, 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 对生活充满希望, 情绪稳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

 5. 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 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培养健全人格。

 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 能力、 性格和理想、 信念、 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 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 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本版撰文信报记者杜丁

  学校匮乏恋爱教育

  专家表示教会学生积极面对失恋是关键

  “所有的人, 尤其是青年, 由于生理、 心理逐步成熟, 都会萌动爱意, 涉入爱河。

 挚情之恋是青年男女所憧憬的。

 然而, 有恋爱就有失恋, 这是一个辩证的自 然法则。

 ” 昨天, 青医附院心理门诊专家张永红教授对记者说, 所谓失恋是指一个痴情人被其恋爱对象抛弃, 失恋引起的主要情绪反应是痛苦和烦恼。

 大多数失恋者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种恋爱受挫现象, 愉快地走向新的生活。

 然而, 也有一些失恋者不能及时排解这种强烈的情绪, 导致心理失衡, 严重者陷入自卑和迷悯, 心灰意冷, 走向怯懦封闭, 甚至绝望、 轻生, 成为爱情的殉葬品。

 张教授介绍说, 目前大学课程几乎没有涉及恋爱教育的, 这是一种缺陷, 导致大学生遇到失恋问题时, 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这就需要各方努力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教会正为失恋而痛苦缠身的不幸者学会自我调整、 自我拯救。

 只有用理智的方式自我提醒、 立志, 才能积极转移失恋的痛苦, 避免走入轻生的极端中, 发生像小柯一样的悲剧。

 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以“大学生自杀率”来侧面阐述“中国特色”:

 ...

推荐访问: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现状 中国教育 发展不平衡 现状

相关文章:

Top